无论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陈寿的《三国志》,关羽的死都令人扼腕。后人反思关羽的死因,多是说他目空无人,对外惹怒江东,对内打压将士,因此内外交困,孤立无援,才让东吴偷袭了荆州,最后落了个败走麦城的下场。但这些并非构成关羽兵败被杀的主要原因。关羽之死,主要死在一个“势”字上,即魏国和吴国的“三分天下”的利益需求。
关羽
这一切要从赤壁之战开始说起,因为这正是“三分天下”局面形成的大事件。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收复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旦击败孙刘两家,就势必可以一鼓作气统一全国,但曹操一旦兵败,则荆州就会留下权力真空,而刘备军团趁机补上,造就了曹魏独强、孙刘力抗的局面。
因为不想独自面对曹操,孙氏统治者明白了刘备占据荆州的重要性,刘军驻守荆州,虽忧患重重,但比起单独面对魏国来说,对东吴自然利大于弊,因此吴国也就默许了刘备借去荆州安身立命并多次拒还的情况——刘备借荆州,三足鼎立,可以保证东吴的安全,才有足够的机会休养发展,寻求时机争夺天下。
关羽温酒斩华雄
但这种“三分天下”的均势在张松献西川图文后被慢慢打破。刘备夺取西川之后,实力大增,这一方面让当初的盟友看到了此时即使收回荆州,刘备也有安身落脚之地,从而在自己收回荆州,壮大自己的同时,依然能保持孙刘两家共抗强魏的战略态势,而当年一再打压周瑜收回荆州的孙权,也变得急切起来。另一方面,是北方的曹操,在看到刘备夺取西川后,发现自己一家独强的局面虽未有实质性的变化,但力量的绝对优势正在一步步减弱。
因此打压刘备,维持原有态势或者乘机扩大地盘成了曹操保持优势的必要手段。但此时,曹操并没有选择直面刘备集团,而是选择占领张鲁的汉中,一方面压制刘备扩张的势头,一方面汉中沃野千里,一旦为自己所有,他的实力可以大大增强,对下一步的统一大业也有巨大帮助。
但事态的发展并没有像曹操想象的那样,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发生争夺战,曹不得不直接面对刘备,很可惜的是曹在汉中争夺战中大败而归,只得将整个汉中扔给了刘备。这一仗以后,曹操遭受重创,而刘备则实力大增——因此第一次压制刘备的尝试失败了。
关羽败走麦城
然而,在汉中失利的曹操并没有放弃压制刘备的想法,此时,他盯上了另一个地方——荆州。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就已经看到了荆州的战略价值,因此在平定南方的作战目标中,首先是集中兵力取得荆州,从而转兵攻击东吴,只可惜时运不济,曹操落败而归,荆州也落到了刘备手中,三分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
但为何汉中失败之后,曹操又惦记起荆州了呢?一是关于趁曹操新败汉中,军力受挫之际进攻曹操,而是曹操希望夺取荆州,撕裂孙刘联系,重新恢复自己对其他两家的绝对优势地位。因此曹操并不只让曹仁防守,而且派出于禁、庞德领了七路军马前去攻伐关于,一旦得胜,这只兵马就可以一鼓作气,抢下荆州,将东吴与西蜀分割开来,荆州就不再是孙刘两家对抗魏国的前线,而是成了魏国插在孙刘之间的一把钢刀。这样一来,两家难以配合,形势危殆,而这种危机,对长江下游的江东来说,更为严重。
关羽
就在曹操倾力攻伐荆州的时候,刘备稳固了在西川和汉中的统治地位,东吴也在看到曹操实力衰弱、刘备实力大增的情况下准备收回荆州。荆州之争,终于三家全部就位。曹操想攻下荆州增强实力,孙权想渔翁得利,等曹操打败关羽后趁机西进,讨伐魏国,在不伤损刘联盟元气的情况收回荆州,可以说各方都已经打了一副好算盘。
只可惜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下子挫败了曹军,自此蜀军实力空前强大,先前的曹强变成了刘强,曹操甚至想迁都以避关羽锋芒。因此,在原有的势力均衡急剧变化之后,原先的死敌曹操和孙权便联合到了一起,准备压制关羽,更准确地说是压制刘备政权。
关羽横刀
为了压制刘备,曹操做出了巨大牺牲,而孙权也下定决心承受最为重大的战略风险。先说曹操,在七军尽失的情况下又尽力拖住关羽,并且将荆州的攻取权留给了东吴,在曹操的默许和实力支持下,东吴倒真的夺取了荆州。
另一方面,孙权虽然没费多少力气就拿下了荆州,但此时失去了联盟,自此之后,必须独自面对两强,战略容错率更低了。而且要不是后来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东吴早被刘备灭了。
因此,关羽之死,是在大势之下曹孙两家牺牲自己利益而换区更大利益的拼力之举,关羽兵败被杀,既是无奈,也是必然。
大家对关羽之死作何定论,觉得从我这个角度看怎么样?
评论席留言告诉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