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了桂花飘香的八月。我每天出门散步时,都要经过绿化带上种的几株桂花树下。有一天傍晚,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的好朋友。站在桂花树下,我俩又讨论起了眼前散发着幽香的桂花树。当我用遗憾的语气告诉她,我还从来没见过丹桂呢,并感叹咱们若大一个叶县城竟然没有一株丹桂时,她否定了我的话,她说她曾在仙台镇的大悲寺内见过一株丹桂,花开时节,满院飘香,且模样美丽动人。
我心中大喜,于是便与她约好了时间去赏丹桂。
那是一个久雨初晴的日子。所有的绿色植物在经历了大雨的洗礼后,显得清翠欲滴,生机勃勃。有些路边的沟里还蓄着半沟水。地势较低的田里,到处是明晃晃的水。玉米、花生们都静静地站在水里,沐浴着秋风。
好友为我介绍了大悲寺的来历。原来这座寺始建于唐朝,原名叫“草寺庙”。唐、宋、明、清有碑文记载为据。另据地方县志载。原许昌以南神佛齐全,香缘旺盛的莫过于此,堪称中原名寺。据史料记载 ,关于大悲寺的故事有二。其中最有名的是相传清·顺治帝南游路经此地,身患病疾,当时御医束手无策。顺治帝即到寺院礼佛参拜,须臾龙体頓安。他挥毫赞叹 :“此菩萨真乃大慈大悲,神灵甚矣。”后人将顺治帝留下的大悲寺三字镌刻在约现在的90公分乘以70公分左右青石上,有落款年号,最后补写着“皇帝万岁”。文革前还有存在,惜现在而不见。自此以后草寺庙,受皇帝赐封的“大悲寺”名字一直延用至今。
听了以上故事,心中更加兴奋,没想到我们叶县竟然还有这样的名胜古迹。
很快,我们的车便到了大悲寺的北门。经得师傅的同意后,我们走进了大悲寺。眼前的大悲寺,虽然建筑不是多,但座座殿宇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香古色,气度非凡。每个檐角上都挂着风铃,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清脆悦耳的“铛铛铛铛”声。不管是大殿、钟楼、鼓楼,都播放着不知名的佛乐,优美动听。听着这些佛乐,人的心情变得格外沉静。寺院内的小路旁空地上、远处的墙根下,种的全是花草和农作物,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
突然,一阵风从大殿前吹来,送来阵阵桂花的馨香。
这就是丹桂的香味吧,她开了!我心想。于是,我和朋友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寻着花香,我们终于在大殿的右前方看到了那株开着橙红色花的丹桂。它那橙红色的花与绿色的叶组成的像热气球一样的身体,诗意地立于一片花生丛里。那橙红色的小花密密实实地围在或长或短的枝条上,成为一个个毛茸茸的花串 ,给人以勤奋踏实的感觉。它们源源不断地向四周输送着花香,如院内各座庙宇楼阁中传出的佛乐;如檐角上悬挂的风铃传出的悦耳的铃音 ,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其实院内还有几株金桂,但是没有那株桂花比它更耀眼。它的存在,使整个以青灰色为主色调的寺院,顿时有了精神,充满活力与喜庆,也传递着幸福和暖意。
寺内的师傅有感于我们从大老远的县城跑去看桂花,就对我们说,如果实在喜欢,可以摘一些回去当茶叶泡桂花茶喝,这几株桂树任意采摘。我们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这怎么可能?但我相信我没听错 ,不过这也太奢侈吧?这么珍贵的花,怎么舍得摘?我是没有摘花的习惯的,不管是公园里的花,还是大街上的花,我都不舍得摘。只有回我妈那里时,闻着大门口那香喷喷的金桂不舍得离开时,才会轻轻地从树枝上摘下一两撮,装在上衣口袋内作为留念。我觉得只有对自己家种的植物才有采摘权。
我站在丹桂树下,久久地凝望着这株给人送来心灵的愉悦和宁静的树。一半出于陶醉,一半出于不忍,总觉得采摘如此高雅的花做茶叶是一种折极大的奢侈,也是对桂树极大的伤害。可能由于这两种心理的左右吧。还可能是因为我笨手笨脚的原因。过了好一会儿,我只摘了一点儿,师傅见状说,还是把我上午打下的这些送给你们吧。我和朋友一听都感到非常吃惊。异口同声的问:“师傅啊,你怎么舍得把它们打落呢?”
“不打,最后还是落下。每年我都会打落一些,当作茶叶泡茶喝。”师傅平静地说着。并端来了她盛在不锈钢盆内的一些丹桂花。那些橙红色的十字形花瓣,静静地躺在盆子里,给人以勇于献身的感觉。虽说心中不忍心让师傅用工具把桂花打落,但盛情难却,就收下了师傅的好意,然后带着桂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大悲寺。
在这金风送爽的季节,我终于见到了那梦寐以求的丹桂,嗅到了它那醉人的芳香。但它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美丽与芬芳。还有它那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