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它的已有解释是:一般的人重视利益,清廉的人注重名声,贤良的人崇尚志趣,杰出的人重在思虑精深。
这里的众人就是最大数量群体的普通人,也是我们说的俗人!又把非俗人分了三种,一曰:清廉,二曰:贤良,三曰:圣人
他们之间的区别说的很明显,清廉之人拿其当拿的,钱财名利也都稀罕,但是取之有道(此道为人间定出的伦理,与天道不能等同);贤良之人呢?他们所好之处与清廉之人又不同,他们或许根本不关心名利,很多逍遥者,以及隐士大多都是贤良之辈;圣人又大不同,他们不考虑隐显,一心志于道,为道德的布散添砖加瓦!
你想想,我们当世的多数人在哪个位置呢?其实,这个分法在道德未沦丧之时是可以的,可是道德沦丧的状态形成后,那么大多数人可不是重视财货那么简单了,还得给他们加上无所不用其极,如此才可以描述道德沦丧以后的普遍人类
也就是说,道德沦丧之世的普通人叫俗人都是高看了他们!“俗人”二字对于他们都是一种褒奖了!那么,他们就可以说是畜牲一类了!“畜牲不如”这个词在对他们的描述中也会有不少露面的机会!
曾国藩曾言:世人不是圣贤,就是畜牲!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会有人问他:您是圣贤吗?他又该如何回答呢?(此处全当一笑)
不得不说,俩字:通透!要不然咋说人家识人之术牛逼呢?因为人家尊重实际,对于实际情况,人家不贬低,也不抬高!表面可能很委婉,甚至圆滑以待,然,内里有数!都学着点吧!当然了,不是让你学这玩意去干坏事,是让你知道真实!
虽然我不觉得曾大人是啥圣贤之辈,然而,我们又如何能不承认他比大多数所谓的高级文化人看的明白呢!
修身就是进德,庄子曾经说过,我们的德有所进,就会伴随着减少身外之物对自己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反观我们自己,我们的德真的是进步了吗?道德经云:为道日损啊!
我们的大多数人从生到死,都是在一步步损害道德的,这其中包括大多数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因为道德的高低不是靠读了多少书,也不是靠舌灿莲花!进德的最终是得道,得道之人清心寡欲,不为外物而伤损道德!
道德勿以腐臭的嘴脸去论,而应以不玷污光明而论!像那些无条件的服从父母,以及所谓的三从四德……等等,让那些不合道理的东西通通见鬼去吧,就怕连鬼都嫌弃那些玩意!动物界还有母狮子抱团教育狮王的呢,人到不如四脚兽了?
求名求利皆为世俗,此处的清廉者也不过就是俗人罢了!否则名利之徒咋来的?难不成名利必定与作奸犯科绑在一起?贤良之人有些高德,然而,智慧尚且不够,志趣虽多不在名利,然不一定有利世间,更不一定有利道德!却不会损害道德!否则还是啥贤良之人呢?惟圣人一心为道,且卫道!
贤良与圣贤的区别就如更重视独善其身的小乘与普渡众生的大乘的关系类似,一个可视作不究竟,一个可视作究竟!
不究竟者,知修身养性,但是,他们未必愿意入世为天下为可为之事;而圣人学以致用,以知行合一之理去匡扶道德,为可为之事,不强为不可为之事!
所以我们自己现在属于哪一个群体呢?
我觉得能成贤良的凤毛麟角!甚至清廉之人都不多!更悲凉点说,连这里说的俗人都几乎少见,因为违背世俗普遍伦理法度的叫奸人、犯人,甚至说不是人,就是不能叫俗人!
所以曾大人一百多年前就给所谓的普通人排定座位了——畜牲!然而他还是过于言语慈悲了,忘了“畜牲不如”更适合大部分人,否则这一词汇也太过于寂寞啦!
但行!莫问!留于后人论短长!被冤枉也不该是我们关心与在意的事情,谁叫咱们向往的是无亲的天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