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小人书、课本还是动画片,80后这一代从小就在通过各种可能接触到的媒介去听故事。在纷繁浩淼的各类故事里,尤以寓言故事最让我难忘。因为它不但内容精彩、情节有趣,更让小时候的我增长知识、领会寓意。可是多少年过去了,当我回首这些陈年故事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好似做了整容手术,换了新颜不说,还透出了一番意趣。
就拿刻舟求剑那哥们说起吧。教条不教条的不说,就说他坐个小舟还带剑,您这是要打劫咋的,摆渡船船夫竟然还拉这趟活儿,真是挣钱不要命啊。当然了,没准也可能是战乱年代,出门带把剑防身。但防身您就好好带着呗,您在舟里那么巴掌大点儿地耍什么剑啊?评书里讲了无数遍,拔剑的标准程序是:一按绷簧,二听嚓啷啷一声响,三才是拔剑出鞘,还得闪出一道寒光啥的呢。就这么一套复杂的程序,秦始皇让荆轲追着绕秦王宫大殿柱子转了好几圈都拔不出来,你在一小舟上就拔出来了?拔不出来就不会落水了嘛。不过,也有人说,剑没拔出来连剑鞘一起掉下去了。要是这样的话,就只能怀疑这位仁兄的松紧带质量不过关了······
再说这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这位大叔呢,脑子灵、胆子大、手段高。为什么这么说呢,齐宣王组建了一支300人的国家级鼓号队。能进这么高规格的音乐团体,都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音乐精英,个顶个儿拉出来都是国宝级音乐家啊,怎可能混进去骗子呢。可南郭大叔偏偏不信邪,硬要闯出一片天地。为啥,不就是打听到齐宣王不考试的事儿么。只要你在他面前自吹自擂一番,让他听美了,马上拍板给编制。这没点人脉,没点内部消息,可能么?面对一国之君,说的天花乱坠,吐沫横飞还能让其心花怒放,没点本事,没点胆量能行么?所以说啊,南郭大叔可不是跳梁小丑那么简单的泛泛之辈。可惜好景不长,齐宣王死后,他儿子不喜欢交响乐,喜欢独奏,还要300人一个个的吹给他听,要说这爷儿俩,也真是醉了。“气”的南郭大叔挂印而去。
最后说说掩耳盗铃那位大哥。说这位大哥之前,得先说说气候。为什么说气候,因为不说气候这个故事成立不了。故事一定是发生在一个全年无一丝风的地区,要知道盗的铃可是挂在门上的。这要是一年到头风不停,一响就出去查看,你家门卫早不干了,成天熬鹰搁谁都得疯啊!说完气候就得说说这个笨贼了,故事这里就不赘述了,自己捂着耳朵不说还找来个聋子帮忙,笨到家了有木有。但我觉得他不完全是笨,更是穷困潦倒。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他偷的东西就能看出来。挂在门外的铃铛,就算再好,也是个不值钱的货。这么廉价的东西都费尽心思去偷,也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最后就是要还原一下这个偷盗事件,我猜测也许是一场误打误撞的抓贼。铃铛啊,挂在门上,多半就是门铃。小偷偷的时候响了,里面人没准以为是来客人了,开门迎接,一不小心就成了挂上大红花的抓贼英雄,流芳百世去了。
说到这,得给人家寓言故事伸个冤。故事就是那么个故事,道理还是那么个道理,不是故事写的多不经推敲,而是我们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