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浅释及参悟〕
菩提萨埵:即菩萨。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 “萨埵”有众生、有情之意。菩萨有上求菩提(自利)、下度众生(利他)两种任务。
挂碍:“挂”,牵挂或被网罩,比喻为无明烦恼蔽覆真心,如被罗网罩着不得自由;“碍”,妨碍或是阻滞,比喻为众生对事物的执着,阻碍正道,不得前进。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经》前边从理论上阐明“空”的思想,从这几句开始进入实践阶段。
菩萨因为已到无所求无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能够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般若波罗蜜多)所致。由于般若的空慧,已将一切自我的执著扫荡清净,自心即是清净的智慧,有心的功用,无心的执著,所以是“心无挂碍”。
一个人若能领悟“空”的智慧,便知道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均变化无常,并无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供人们来执着。换言之,凡事不必过于执着,就能超越一切苦恼和困厄,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获得绝对的安宁与快乐。同时,明白了一切是因缘所生,就会珍惜和善用因缘,以达自利利他的理想。
普通人无法做到心无挂碍的程度,因为凡是起心动念,都有主观的立场,既然预设立场,就不容易把心门敞开,尊重他 人、接受他人。如果经常学习菩萨精神,以慈悲为着眼点,以智慧做指导,就能凡事多为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谅解他人、同情他人、协助他人,而少为自我的主见作保护,少为自我的得失作考量,则虽不能“心无挂碍”,至少也能心情愉快了。
不妨将菩萨的心,譬喻成山中的一朵祥云:云是不请自来的,不驱自走;云在山峦之间,穿来穿去,游走自在,遇到了山峰,不会被挡住,越过山巅,绕过山腰,消失于无形。云是有的,但不会受到任何东西的阻碍,因为它本身没有固定的目的,没有固定的形体。云遇到不同的气温气流,便会随缘变化成雨、露、雹、雪、霜、冰以及水、气等形状。这就是菩萨无心如云出岫的意思。
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