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是工作的最高境界,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内心空明,意志凝练,不会被外物所迷惑,感知敏锐,能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自身的技术,并随着自然规律的变化而变化,让自己总是处于主动的位置。到了这个地步,工作本身就会带有一种自然的韵律,就如同庖丁解牛,骨肉分离的声音竟合乎音律,神乎其技。
这些道理谁都听过,并且听的玄玄乎乎,莫名其妙,就跟一个初中生听《相对论》似的,听起来好高大上的样子,但是讲的什么还是不懂啊。不懂其实没关系,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行了,境界到了自然就懂了,真正的修行还是得放到生活里。你看小野二郎做寿司很厉害,但是你要问他怎么才能做的这么好吃,他会让你先煎三年的鸡蛋,你自然就咂摸出味道了。这就是无能生有,无亦是来自于有的道理。
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得提高自身内心的敏感性,这样才能察觉态势的细微变化,之后才能谈得上应对。内心敏感性的体验,拿照顾婴儿举例,可能眉头一皱,你就知道他要尿了,吐了一下舌头,你就知道他饿了,脸上一红,你知道他可能发烧了,这些细微的变化落在其他人眼中可能就直接忽视了,但是若是孩子的父母,他们对于孩子非常敏感,所以能抓住这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得出重要的信息。但是内心敏感性的提升,会很容易产生心结,尤其在碰到善恶、是非之类深层次的问题时,想不明白,就很难走出来,所以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往往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烦恼的状态。这里拿医生救人举例,拼经全力,使用了所有能使用的方法最后还是没救活,那这种情况怎么算,是救人还是杀人?!若是想不通,还会愧疚于自身能力太低,对自己产生质疑,甚至放弃做医生转行了。
心有了结,心意不能圆满通达,就会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又或是愁容满面、意志消沉。这些状态都会降低工作的效率,所以聪明的人在工作时把这些不利于工作的情绪强行镇压,但是若想更上一步,那还是得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解开这些心结。世态炎凉,悲欢离合,生活中有大悲苦,有大迷惑,但是自然的规律要归于无,必然是有解的。通过与人交流、看书学习、游历四方,你能获取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对生活会有新的认识,这样在恰当的时机,自然得悟,所以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