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人格》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法国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分别叫做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两人都曾出版过不少心理自助类的畅销书。在我们本期要说的这本书里,作者主要讨论了人格障碍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在生活和职场中遇到的人格障碍问题?
说起人格障碍,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汉尼拔·莱克特这个经典形象。在电影《沉默的羔羊》系列里,汉尼拔大开杀戒,动不动就要吃人肝,吃人脑,简直像个魔鬼。更可怕的是,他拥有绝对的高智商,知识渊博,头脑冷静,思维深刻又细致。他和一般意义上的疯子大不相同。在现实中,严重的精神病人通常丧失了正常思考和应对现实的能力,而汉尼拔的思维水平和应对现实的能力却远超常人,只是,他对于道德、正义等社会规则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并且遵循自己的理解来行事,无论什么人、什么事都无法撼动他的想法。
可以说,汉尼拔具有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和施虐型人格。
好在汉尼拔只是个银幕上的人物形象,我们的脑花不会变成他的盘中餐。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很少能碰上这种极端案例。但是,人格障碍所引发的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想想吧,谁的周围没有几个奇葩和怪胎?从严格意义上说,如果某人明明具有正常的思考和行为能力,但他的行为方式却一贯地让周围的人难以忍受,此人就极有可能具有某种人格障碍。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从事心理治疗时,接触到很多因为人格障碍引起情感烦恼和职场困难的例子。要命的是,这些让人疲于应付的人格障碍者,往往和我们关系密切,无可逃避,他们可能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同学或同事,上司或下属。如果能利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应对人格障碍,那真是善莫大焉了。于是,就有了今天分享的这本《无处不在的人格》。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你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遇到的11种人格障碍类型,针对每一种类型,都给出了典型案例,类型特点、应对建议和简短的自测问卷。这样的安排对于查阅来说很方便,但很难一下子记住这么多内容。所以,我们今天的分享,将把这本书的案例整合起来,从根本上分析人格障碍的原理,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人格障碍的本质,并熟悉一下常见类型,帮助你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今天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人格障碍的实质是什么,由哪些因素形成;人格障碍是怎么影响人的行为的,过程和特点是什么;怎样在生活中理解和应对人格障碍。
第一部分
先说第一个部分,人格障碍的实质是什么?由哪些因素形成。
我们可能都做过一些流行的人格心理测试,比如说九型人格测试,MBTI 十六型人格测试等等。这些测试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采取维度分类和指标量化的办法,把人们身上能观察到的性格特征归结为几种大的类型,叫做人格特质,然后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测量你具有哪几种人格特质,每一种的得分是多少。说白了,人格就像一个配方,由不同比例的人格特质组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修养有一个标准,叫做“中正平和”,就是性情上不偏不倚、均衡发展。如果一个人做到了中正平和,不论是独处还是与人交往,自然都比较和谐。如果说,某种或者某几种人格特质在一个人的人格中占的比重特别大,特别牢固而且持久地影响这个人的行为,那通常会引起麻烦和矛盾。就好比一盘菜里辣椒放得特别多,让你满嘴火烧火燎,吃不出别的味道。
可见,人格障碍的实质就是人格特质比例失调,形成了会引发问题的某种人格类型。虽然这些人格类型一般都不构成精神疾病,但也会导致一个人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出现困扰。
比如说焦虑型人格,这种人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凡事做最坏的打算,整天忧心忡忡。焦虑型人格老觉得自己或亲人的生活面临风险,时时刻刻处于强烈的担忧之中。如果你跟他约好了几点见面,却迟到了5分钟,那他可能会担心你出了车祸。这种人格的人长期处于坐卧不安的状态,如果你的父母属于焦虑性人格,可能会整天怕你闯祸,怕你吃亏,唠叨个不停,让你感到很烦恼。
那么,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两大因素在起作用,先天遗传和后天激发。人类普遍具有的人格特点都是长期进化,并通过基因一代代传递下来的,其中有一些受遗传的影响很大。当然,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抑郁型人格。科学统计发现,女性患上抑郁症的人数是男性的两倍,而且很多人都是在25岁之前就出现了心境恶劣的情况,并且伴随一生。如果你的亲属甚至远亲曾经患上重度抑郁的话,即使你没有到抑郁症的程度,也非常有可能演化为抑郁型人格。
而依赖型人格则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小。依赖型人格,就是害怕任何形式的分离,身边永远离不开人。他不喜欢一个人呆着,也不喜欢独自做什么事,要做出重大决定时,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让别人为自己决定。他特别害怕失去和别人的联系,为了保持关系,总是对别人做出让步,甚至替别人做些脏活累活,讨取别人的欢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或多或少都对他人有些依赖,但专家认为,某些家长的行为,教育方式和生活事件最有可能诱发依赖型人格。比如说,如果父母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无法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怀,孩子就可能觉得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抓住自己赖以生存的父母。如果父母走上另一个极端,保护欲太强,让孩子没有机会发展独立性,也会导致孩子成为依赖型人格。如果发生了像父母离异之类的生活事件,让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也会让孩子觉得亲密关系太过脆弱,从而对人生中后来的每一段关系都紧追不舍。
总地来说,先天遗传和后天激发这两种因素相互交织,都对人格障碍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这两种因素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我把它称作“水落石出”效应。
有句话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在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小了,石头本来就在那里,只是水面降低了,你才发现它。这和人格障碍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人格类型,如果换个时代和环境,并不一定导致障碍,换句话说,是时代发展和社会文化对人提出的要求变了,让一些人格类型成为了人格障碍。
大家可能都看过一部美剧,叫做《生活大爆炸》,并且对男主角谢尔顿印象深刻。他是个杰出的青年物理学家,十六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专攻弦理论,这是理论物理的前沿领域,试图为物质和能量建立最底层的模型。谢尔顿的智商高得离谱,对于物理学之外的任何学问,他都能迅速把握其关键。不幸的是,尽管头脑聪明,心地善良,他的交际能力却低得让人抓狂。最典型的表现是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与他人产生共情,不擅长察言观色,体会不到他人的感受,不能理解社交礼仪和人情世故的必要性,那“作死”的程度,让最包容他的朋友都恨得牙痒痒,能跟他做朋友的人,那绝对是“真爱”了。谢尔顿精通“物”理,却不通“人”理。
当然,这部剧在人物和情节设计上做了很多夸张,那是为了喜剧效果,但我们仍然能从谢尔顿这个人物身上发现一种人格类型的特征,那就是类精神分裂人格。注意,类精神分裂人格绝对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意思。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疾病,而类精神分裂人格中所说的分裂,来自一个希腊语的词根,表示断开,与世界断开联系的意思。可能用孤僻这个词来形容更容易理解。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经常出现在一些学者、程序员、手工艺者当中,他们经常行为古怪,难以捉摸,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不怎么主动交朋友,也不需要别人陪伴。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擅长的活动中获得满足,他们通常会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的专长领域中。
换个角度看,这其实不像什么障碍,反而像个萌点。就拿谢尔顿来说,很多观众挺喜欢他,还给起了个昵称,叫他“谢耳朵”。如果在人际关系简单的古代,你当一个猎人、渔夫,或者一个书斋学者,默默进行自己的工作,这种人格并不会带来什么问题。但今天,一切都变了,城市化进程和以分工合作为主流的社会生产方式,让你不得不跟许多人打交道,无论在学校、公司或者在度假,你都必须懂得如何认识陌生人,如何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如何顺畅地和别人交流、合作。这对活在自己世界中的类精神分裂人格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他们很可能在情感上和人际关系中陷入孤立。
第二部分
现在我们了解了人格障碍的实质和形成因素,也认识了几种常见的人格类型,下面我们来说说今天的第二部分内容:人格障碍是怎么影响人的行为的,过程和特点是什么?
在心理学家看来,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有些信念涉及自身,比如“我能力不行”或者“我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有些涉及他人,比如“人们喜欢撒谎”或者“世界上好人比坏人多”,有些涉及整个世界,比如“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或者“这是个狗咬狗的世界”,等等。
某一类相互联系,相互加强的信念组合到一起,就会形成“认知群”,认知群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里,成了我们人格的一部分。认知群就像一副滤镜,我们总是透过它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根据所看到的景象,制定具体的生活规则。
比如,自恋型人格的认知群就组合了“我是最棒的”“别人都得排在我后面”“别人必须承认我最优秀”等信念。以这样的认知群为基础,自恋型人格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详细的生活规则。他们通常会格外在乎自己的外貌和衣着,总想着怎么在职场和恋爱中取得辉煌的成功,总希望凌驾于他人之上,如果没能受到别人的特别优待,他们就会怨恨不已,但如果受到了优待,你别指望他们会投桃报李。
当然,自恋型人格可能确实是个挺有魅力的人,并非时时刻刻都会引起人际冲突。人格类型的生活规则要真正在生活中实施出来,还需要“扳机情境”的触发。“扳机情境”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情形,只要它出现,某种人格类型就会给出对应的反应,屡试不爽,很少会有例外。
我们以 A 型人格为例。A 型人格里的 A 这个字母,是英文单词“肾上腺素”的首字母。大家知道,肾上腺素是一种压力反应激素,它促使我们心跳和呼吸加速,血管收缩,增加血糖浓度,精神和身体都高度紧张。压力反应在进化中是很有用的,让人类的祖先在面对危险时跑得更快,跟对手搏斗时体力爆发。
显然,A 型人格的特点就是经常处于如临大敌的状态,并且反应过激,不管遇上什么事,都好像遇上了生死考验似的。A 型人格的典型扳机情境就是任何涉及安身立命的事情,比如工作,或者任何形式的比赛。
如果你的上司是 A 型人格,肯定会逼得你天天喘不过气来。他总是行色匆匆,火急火燎,每天的工作就像在跟时间赛跑。要是他觉得你跟不上他的节奏,或者出了点差错打乱了他的计划,他就会不停地打断你,催促你。可以说,别人在他眼中都是些没用的拖累。他还是个天生的斗士,具有高度的竞争意识,无论是讨论还是比赛,哪怕是公司里的休闲活动,他都要与人一争高下。在他的眼中,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拖累,另一种是对手。可见,A 型人格时常处于争斗的状态,跟周围的人很难愉快地相处。
上面说的,就是人格障碍影响人的行为的基本过程,首先某些相互关联的信念组合成认知群,形成典型人格类型,各种人格类型会发展出具体的生活规则,当他们遇到对应的扳机情境时,就会不假思索地给出同样的反应,做出类似的行为。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既然人格障碍不等于精神疾病,有些人还具有优秀的才能,难道不能从生活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吗?怎么会像台机器一样,总是给出老套的反应?问题的答案是,他们真的不能。
这也就是人格障碍的最大特点,很难通过理性反思来实现自我改变。原因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有两种倾向,自我肯定和合理化。
佛家有个概念叫“我执”,对自我的执着可谓人类最深的信念了,人格是自我的象征和标签,那是绝对不容侵犯的。在生活中,我们会更容易和跟自己相似的人交朋友,在批评别人时,也讲究对事不对人。不要人身攻击的意思其实是不要人格攻击。而人格障碍者的自我肯定往往演变成人格崇拜,你肯定遇见过这样的例子,当你批评某人如何不对时,如果他实在无可反驳,就会吼上一句,“怎么着?我就是这样的人!”
而合理化倾向是指,当外部世界的新信息与人的旧信念发生冲突时,人往往会忽视或者歪曲现实,以保证自己的信念完好无损。我们常会开玩笑说,什么什么事让我三观崩塌了。其实,真正的信念是很难崩塌的,我们实际上是在表达,那件事是多么的难以置信,也就是说,荒诞的是外部事件,而不是我们自己。
因此,人格障碍者对自己的行为总是有充足理由的,如果没有理由,那就无意识地制造一个理由。逃避型人格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逃避型人格对所有可能让自己遭到拒绝或陷入尴尬的情景都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比方说面试,在聚会上认识新朋友,对喜欢的人表白等等。因此,他们干脆逃避任何挑战,以免失败发生。
他们通常做着大材小用的工作,认为别人不会对自己感兴趣。那如果别人确确实实地向他们表示关注时,他们会怎么处理这个新信息呢?他们会对自己说,那是别人在可怜他们,或者另有图谋。这样,他们就有理由继续维持“别人不会对他们感兴趣”这个信念了。
人格障碍影响行为的基本过程,和人格障碍难以自我改变的特点,就要求我们不能用生硬的方式来对待它,而要尽量采取善意的技巧去化解矛盾。
第三部分
下面,我们就说说今天的第三部分内容:怎样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格障碍。
之前我们介绍的,主要是人格障碍让人难以忍受的方面,但有句话叫“天生我才必有用”,很多人格类型的特质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要用宽容的眼光,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就拿著名的历史人物曹操来说吧,他很可能是个妄想型人格。所谓妄想,是指被害妄想。如果说焦虑型人格的口号是“总是担心有坏事”,那妄想型人格的口号就是“总是担心有坏人”。
《魏晋世语》里记载了曹操一些没有写入正史的小故事,其中一条大家估计都听说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大军阀董卓占据洛阳,控制了朝政。曹操欲杀董卓而未遂,遭到通缉,于是二话不说,走为上计。在逃亡的途中,他路过熟人吕伯奢的家。吕伯奢想好生招待曹操,不但自己出门买酒,还吩咐家人杀猪做菜。曹操一下子就觉得不对劲了,主人匆匆出门,家人磨刀霍霍,此情此景,是在干啥呢?这一定是去告发我,搞不好还想打我杀我!不行,我得先下手为强,于是,曹操趁着夜黑风高,杀了吕家一共八个人,飞快地逃走了。
这个历史故事可能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但生动地表现了妄想型人格的特点,就是疑心特别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图谋不轨,因此总处于防备状态。由于要证明自己的怀疑,他们总是积极地在各种细节中寻找证据,在这过程中,他们脑力全开,特别执著,特别细心,任何微小迹象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在日常生活中,妄想型人格肯定不讨人喜欢,但如果处于险境丛生的混乱时代,妄想型人格反而可能成为领袖。他们精力旺盛,能够用各种方法找出大家的敌人,并领导茫然无措的群众去消灭敌人。曹操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枭雄,他的妄想型人格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他事业的前期,基本上就是在消灭汉朝公敌的旗帜下,与多方面的势力展开合作。
在和平年代,适度的妄想型特征也是有意义的。比如说,警察、法官、反恐部门就必须懂得坚定不移地寻找罪行的蛛丝马迹,懂得如何对付奸诈而危险的潜在对手。而对普通人来说,能及时识别奸商、骗子和不法分子,懂得在发生争端时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需要戒心和警惕的。
又比如,强迫型人格也有闪光之处。这样的人通常是个完美主义者,对于细节、规矩、秩序过分关注,有时看不清全局,反而损害事情的整体结果。但是,强迫型人格往往伴随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这在很多岗位上都是一种宝贵的素质,比如产品的生产和测试、数据检查、项目验收等等。
看到各种人格类型的特点中好的一面,我们自然会对人格障碍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采取具体的办法去规避冲突。那么,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人格障碍呢?
我们之前说过,人格障碍很难改变,所以绝不要采取冷嘲热讽和直接对抗的办法。如果人格障碍已经发展为精神疾病,比如,抑郁型发展为抑郁症,强迫型发展为强迫症,这种情况就只能采取医疗手段了,在专家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而一般的人格障碍该怎么应对呢?总不能随身带着这本书,遇事就去翻书查案例吧?本书的建议是,在针对不同人格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两个大的原则:一是要适当妥协,适当满足各种人格类型最根本的心理需要;二是在本质问题上不退让。
比如说,你想追求一个女孩,却发现她对你忽冷忽热,那她很可能具有表演型人格。表演型人格难以忍受自己不是众人注意的焦点,喜欢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情绪变化无常。在评价他人时,也总是用一种角色化的方式,要么说得特别理想化,要么肆意贬低。英语里有个词叫“drama queen”,说的大致就是这样的人格类型。
实际上,表演型人格的根本特点是缺乏自信,需要从他人的关注中寻找自信。他们变化多端,作天作地,只不过是以这种方式引人注意。因此,我们尽可能在设定界限的前提下,给表演型人格一方小小的舞台,对他们投以关注。比如说,公司里有个职员特别喜欢在工作会议中表现自己,却总是说一些跑题的内容,占用宝贵的会议时间。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他指派个任务,让他在开会前搜集某一类信息,并在会议上专门报告这些信息。这样,既满足了他的心理需要,又能引导他做出恰当的举动。
再来看一个被动攻击型人格的例子。这是一种在职场中会引起麻烦的类型,在工作中,他们老是跟人对着干,工作拖沓,把所有来自上级的命令都看成冒犯,试图拉上别人一块儿反抗上级。这种人格类型的问题是无法忍受被人差遣,具有反权威倾向,但他们又没有胆量直接反抗,于是采取消极对抗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这种人格类型叫做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型人格的最大的心结在于,他们把顺从等同于失败。命令,甚至简单的要求,都会触发他们的反抗情绪和挫败感。因此,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友好地对待被动攻击型人格,不要用生硬和权威的方式去批评他们。
在适当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时,在本质问题上不要退让。具体可以这么做,当发现他们“板着一张脸”时,要主动询问他,“你好像不太高兴,是我误会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他们无法若无其事地继续被动攻击行为,通常会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时,你可以告诉他,你尊重他的想法和情绪,但是,你们之间上下级的关系是无可争辩的,向他布置工作任务也是无法回避的,工作环境中的游戏规则是你和他都要遵守的。所有的问题和误会我们都可以协商,这个底线不能退让。
当然了,万一你的上司具有被动攻击型人格,那最好的方法还是尽量换个部门,换个领导吧。
总之,以宽容的眼光去发现各种人格类型的闪光点,在应对他们时,把握住适当满足和坚守底线的原则,就能够化解常见人格障碍给我们造成的困扰。
下面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说到了人格障碍的实质是人格特质比例失调的结果。一种或几种人格特质所占比重过高,形成某种人格类型,通常会引起个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困扰。先天遗传和后天激发是人格类型形成的两大因素,此外,由于社会发展,某些本来无害的人格类型也会引发障碍。
其次,我们说到了人格障碍是怎么影响人的行为的。人们的行为是由信念主导的,某些信念会形成认知群,构成人格类型的基础。在认知群的指导下,人们会形成具体的生活规则,一旦遇到相应的扳机情境,就会给出相同模式的反应。由于人类的思维具有自我肯定和合理化倾向,人格障碍一般是很难自我改变的,这也是人格障碍的最大特点。
最后,我们说到了怎样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人格障碍。要以宽容的态度欣赏各种人格类型的独特优点,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在对待人格障碍引起的问题时,要遵循适当满足人格类型的心理需要,又要设定规则和底线,在本质问题上不退让。
总之,人格的力量根深蒂固,人格的影响无处不在。读完这本书,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看懂人格障碍,学会跟各种人格类型相处,以宽容和明智的态度去处理人际矛盾和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