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15-16
【原文】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
15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在最后作掩护,快进城门时,他策马向前说:‘不是我敢殿后,是马不肯跑啊。’”
16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的佞巧或宋朝的美貌,在当今之世就难免会被冷落埋没。”
【注释】
1、“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伐”,夸耀自己。
“奔”,逃跑、败走。
“殿”,殿后。行军时,列于队伍之后,含有掩护作用。
“策”,马鞭。“策其马”,用马鞭抽打马,使马前进。
“后”,也指“殿后”。
2、“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不”,是对“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整句的否定。其中的“而”为连词,表并列,意同“与”。历来由于对“不”和“而”的作用理解不同,使得对整句的理解有较大分歧。
“祝鮀”,祝氏,名鮀(音“驼”),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祝”,宗庙官名,掌管祭祀。古时多有以官名、职业为氏者。
“佞”,巧也。指虚浮不实、圆滑玲珑、巧言伪诈之类。
“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出奔在卫,为卫大夫。因美貌而见宠于卫灵公夫人南子。
“难乎免”,即“难免”,“乎”是增加感叹语气的虚词,无实际含义。“难免”什么,孔子并没说。但是联系上下文和语境,最合理的解释当为难免被冷落或被埋没。
【评析】
公元前484年,齐国伐鲁。孔子弟子冉求作为季氏家宰代表季孙氏帅左军出战,孟孺子代表孟孙氏帅右军出战。此战冉求身先士卒,带领孔子的另一位弟子樊迟,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帅左军获胜。
而右军主帅孟孺子因不满季孙氏专权,不愿卖力作战,因此一见齐军即逃。齐军在后追击,孟孙氏族人孟之反便殿后掩护。古时以冲锋在前或撤退殿后者为勇。孟子反或自谓败军之将而不欲人称其勇,故将入城时方策马向前,并借口马慢落后而自掩其殿后之功。
此战之后,季孙氏同意了冉求迎请孔子归国的请求。至此,周游列国14年的孔子终于回归鲁国。孔子归鲁后,冉求向孔子介绍了此战的战况,故有本章孔子对孟之反不自伐功之赞。
子曰:“君子无所争”。君子之所以“无所争”,是因为“君子怀德”,不以私利为念,故能为不自伐功之举。
君子虽有诸般美德,但亦需有道之君方能赏识、任用,故君子多见用于邦有道时。而邦无道时,君子虽欲见用亦不可得也。因为邦无道时是逆淘汰,所以好人干不过坏蛋,君子干不过无赖。因此看为政者有道还是无道其实很简单,就看其治下是不是逆淘汰。卫灵公无道,因此孔子在卫国就遭遇了逆淘汰。
鲁国西邻卫国,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是卫国,其后又几次到卫国,在卫国逗留时间比较长,对卫国的政治状况很熟悉。孔子与卫国贤人蘧伯玉关系很亲密,与其他大夫的人际关系也不错。
卫灵公后期时,卫国政治比较昏暗,故“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卫灵公重用佞巧的祝鮀,其夫人南子则宠信美貌的宋朝,这两个人在当时的卫国可以说是显赫异常,炙手可热。而当时卫国的大贤人蘧伯玉却不受尊崇;孔子本人虽受到礼遇并享受与鲁国同样的俸禄,却并不被重用。
孔子周游列国是为推行仁道主张,本来对于卫国抱有很大希望,结果却受到冷落,故发“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之慨。
孔子之叹,不在祝鮀与宋朝之受宠,而在于为政者对佞巧与美色的受用。如同孔子曾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一样,都是对为政者好佞好色不好德的批判。
“佞”“美”之人在卫国受到重用,而真正的贤者却被冷落埋没,此足证“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其实,好佞美而不好德乃邦无道之共性,于古今何尝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