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替罪羊?
曾在团体咨询里一个外国老师让大家讲自己的东西,但有个人一直在讲别人的故事,外国老师觉得是这个团体派这个人来讲,大家没有一个人去打断。大家对这个陌生的老师有些戒备,默许了这个人做的这个事。有时候一个人在替整个系统表达东西,但在意识层面上看不到这个部分,就会觉得这个人奇怪。
我们可能会有这个经验,比如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班会出现不同的角色,有很听老师话的女班长,调皮的坏孩子,有小天才,个性孤僻的人,长袖善舞的万金油。当一个孩子进入中学的新系统,发现他会被分配一个新角色,也就是说系统不需要调皮的角色,可能会占据到系统中不一样的部分。
在家庭系统中也有同样的规律。家庭中如何分配角色,表达不同的感受?
家庭通常可以正常地表达感受,但有时候会有一些负面感受。比如焦虑是系统的警戒功能用来识别危险。妈妈帮助大家规避风险,提高安全系数,但却被孩子和爸爸厌烦。
看文章《为什么我在最脆弱的时候,却说不出我需要你》。妈妈处于巨大的情绪困难中,系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命,系统会进行评估,出于高度紧绷的状态。系统把这个事情赋予妈妈,妈妈承担了焦虑和自我怀疑,其他人被解放了,大家反而会觉得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开心而你怎么这样。
当一个人表达情绪时,其他人可能就没有这个情绪了。
当我们在公共场合,遇到有人插队时,有人出来说,其他人就会变得平和。但是当一个人遇到时,是会让人发火的。也就是说,当两个人或多人遇到问题,有一个人表达,其他人可能就会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双方都很不理解对方。他们占据了系统的不同角色,执行了不同的功能,好像彼此无法理解。
来看看下面的案例,背后有什么替罪羊现象?
案例1. 我跟我老公拍拖四年结婚,婚后一年第一个孩子出生,虽然婆媳关系不是很好,但夫妻感情很好,可是我在第一个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又怀孕了,因为我吃了乳腺增生的药几个月,12周左右检查后发现这孩子不能要。之后不知道是我问题还是老公问题,反正我们夫妻逐渐疏离,我也觉得自己有抑郁,有时还祸及孩子,然后我就常常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后来我老公逐渐不吭声,直接无视我!我说什么做什么都无动于衷!我还发现自己的吵是为了让他注意我! 可是我渐渐觉得这没有用,他对我没有了感情!我自己一直是个全职妈妈,又没有工作寄托,一天围着孩子转!没时间,没自由!我还感觉现在我老公有事情会瞒着我! 而且感觉他没事还是留在公司 不愿回家 也不愿陪我们,只把孩子全交给我,然后我又疯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老公老是不理我,对我很冷漠。
这个案例割裂来看,两个人好像都有问题。老公冷淡,对家人关心不够。妻子对丈夫不够好,把他赶到外面了。但是当我们放到一个系统来看,这里的关键事件是第二个孩子没有得到,不完全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家庭系统出了更大的创伤。
替罪羊这个现象不太容易意识到,是因为我们容易割裂地看问题,平和的人对生气的人说,你需要去学习情绪管理,你需要像我一样平和和稳定。看不到是对方替我表达了这种情绪,系统需要表达,这个人不做就需要那个人去做。
通常我们会用线性思维,好像谁做了这个事,责任就是谁的。替罪羊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出现。但这个问题不是某个人的,而是整个系统的。
替罪羊的功能
1. 制造一个更大的问题,保持系统的平稳
《网络成瘾可以消失,除非有人希望他留下》文中孩子玩iPAD是一种替罪羊行为。假如他不玩ipad,妈妈没有时间陪又不能让奶奶去陪,这个家庭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网络成瘾来掩盖了家庭的暗流涌动,聚焦在孩子看ipad的事情。当孩子出问题,是为了调节家庭的关系。有些孩子通过自己生病调节父母的矛盾,帮助家庭维持稳态。
2. 帮助家庭表达不被系统支持的感受
系统会委托一个人有问题来表达这种冲突。婆媳冲突可能是因为丈夫和婆婆的关系问题,可能是丈夫几十年来想说但不被允许表达的东西。
3. 转移焦点
把更大的问题转移到另一个无解的问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用很多年时间不短上诉,起因是维护自己把自己的一件事情做到底,看上去为了一件小事契而不舍,行为背后是有替罪羊功能的。很多人看似是在组织事件,但一直再做的是维持这个状态,把自己和问题绑得更紧。在一个系统中,是如何口是心非的。我们越不希望,这个事件越稳定长久。李雪莲在20年前对生活就已经绝望了,因为她无法应对这个绝望,所以演变成不断上诉,为婚姻讨个公道。官员也要面对法制和人制的冲突。所有人集中全力,去聚焦芝麻绿豆小事,来帮助回避更大的问题。这在家庭系统中常常存在。
我们怎么应对替罪羊现象?
从连接的角度看,家庭把表达的责任落到了一个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到一个人处在系统中,多变的部分。家庭的冲突常是经年累月旷日持久,视角的重大转变,两个人的关系会有重大的改观。《一个家庭的委屈往往以主妇为出口》,婆婆和媳妇都在承担家庭的责任,都觉得问题在对方。从系统的角度看,系统如何把系统分配给不同的人,每个人对这个事的感受和评价会有不一样。以不同的视角看,站在更高的层面看,是有人在替家人去承担这个责任,这个家庭正在承受什么?家庭不太允许公开的方式承担,就变成了一个人的重担。
再看一个momself后台收集的案例。
案例2. 我家男孩,六岁,刚上小学。二月前我老公不幸突然病逝。现在最令我担心的是,孩子已有多次稍不如意就用虐待自己的方式处罚妈妈(或让妈妈就范)。比如,“我很饿,但我就是不吃”“我很困,但我就是不睡”“我很冷,但我就是不进被窝”“我膝盖很疼,(还一直叫着疼啊疼啊)但我就是不让妈妈帮忙”,“让妈妈走出家门,如果妈妈不出去,那我就出去(然后自己穿上衣服跑到院子里冻着)”“夜晚在大街上,让妈妈回家,自己不回,坐在马路牙子上”“让妈妈打他,轻轻打不行,得真打。妈妈说,我不想伤害儿子,他一直说,你就是要害我,你必须伤害我”等等。我的回应大多数是,开始时好好哄,哄很长时间也不行,后来,我急了,变得厉害,他才委屈地服从。现在,我反省自己,坚持哄,不走开也不翻脸,直到他睡着。其实我和我先生也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吵架后,谁也不哄谁,没孩子时,我会哭,后来怎么哭他也没反应,就不再哭;还有离家出走,到宾馆去住,直到几天后他来电话说“我们谈谈好吗”;我先生在家过得也很不好,拼命工作,抽烟,有时还失眠,牙疼。有孩子后,我气急了会带孩子回娘家,过着很委屈的生活,直到几天后有个什么事情(关于家里的或关于孩子的)需要我们沟通,我们才会交流,然后再回去。近几年我学习心理学,慢慢地先生也受我影响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听网络课,我们冲突渐少,冲突后也愿意更积极面对和处理,能理解对方性格中一些“问题”的来源。但可能这些年来我们夫妻的相处模式影响了孩子。近一两年,我不再“离家出走”,但我先生似乎学会了,我们冲突后,他偶尔会收拾书包,摔门而走,去他父母家住一两天。我想孩子从我们这学会了很负面的处理问题方式。
文章中的妈妈用与孩子的冲突来处理失去丈夫的巨大哀伤。文中有“惩罚”的字眼,这个妈妈背后有很多内疚感的,孩子也是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妈妈处理自己的哀伤。孩子在用无意识的方式,类似爸爸的方式来延续跟妈妈的交流,好像用这种方法可以从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许这个问题帮助家庭系统从巨大的丧失中走出来。孩子在用相对同感最轻的方式来表达家庭的痛苦。
怎么让家庭没有替罪羊现象?
其实这是家庭或者系统的智慧,总要有人替系统去处理一些问题。我们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有问题的人,问题的另一个面是系统在发展不一样的资源,应对意识层面上不知道但无意识处理的问题,不要去消灭替罪羊,而是要欣赏和理解它。
怎样让孩子不要成为替罪羊?
孩子遇到了一些困难,才会有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妈妈怎么言语化,怎么讲述,讲述的过程是发展这个能力,用适应的方式来讲述这种疼痛,用更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孩子就不需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妈妈允许自己一点点面对这种疼痛的感觉。
案例3. 老公因为原生家庭的家庭习惯,上完厕所小解后常不冲水,盖上盖子等下次一起。我会因为这种小事发很大的火,因为刚开始沟通过几次,但是改善不大,总是因为这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琐事生气、失态,自己也觉得不应该,但是控制不住。
丈夫无意识的不去改正,无意识的维持这个冲突。看上去是攻击,其实表达的是一种亲密,是一种适应性的关系,不是苦大仇深,看到它的存在,也可以允许它的存在。
案例4. 婆媳矛盾我能忍,我尊重长辈,他们几十年的习惯了,再者我知道重点是和老公的关系。我们经常性的冷暴力,从不解决问题,老公本就沉默,不爱开腔,也不愿意学着沟通,不体贴,也许这些我都妥协了,唯独真的太懒散,让我对他对自己的婚姻和将来都不敢想象。我一直忍让,得过且过,但是我想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来让无动于衷的老公有所改善。
这是夫妻关系中常见的案例。丈夫什么都不干,妻子把什么活干得都很好,妻子应对方式是一直在忍。它不是一个人的习惯,而是共同在维持的习惯。一方消极方式,另一方照顾者,更容易被批判的是丈夫一方,比较容易解读为是男人的个人特质问题,可能这个家庭需要有一个照顾和被照顾的角色划分,妻子有办法做到不去照顾,没有去做的原因是因为孩子或公婆的照顾上。回头想想是不是真的没有办法,其实有办法只是自己不用那个办法。办法很简单,把那个照顾者的手捆住,看他会不会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