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和冰淇淋哪个更好吃?
我们大概都会回答,肯定是冰淇淋好吃。
有个实验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心理学家找了好几个很小的孩子,对他们的要求是,只有吃完冰淇淋之后才能吃芹菜。几个星期之后,这些孩子都特别爱吃芹菜。
这是什么情况?
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或者作为家长的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大概都是:先吃芹菜,然后才能吃冰淇淋。小孩子对于这样的要求,脑袋里头就会自动给芹菜和冰淇淋排序。只有吃了芹菜才能吃冰淇淋,说明冰淇淋是好的,当然要排在第1位,甚至会将吃芹菜作为吃到冰淇淋的代价,吃芹菜反而成了痛苦的事儿。
而上述的实验中却恰恰相反,只有孩子在吃完冰淇淋之后才能吃到芹菜。芹菜对于小孩子而言,是特权,是珍贵的,是难得的,就把芹菜排在了第1位。
当家长的教育孩子,对学习都很头疼,或许家长都做过这样的承诺:“你要是考的好,就带你去吃好吃的”,“你要是期末考试得第一,就带你出去旅游”。把吃好吃的、出去旅游作为学习好的奖赏。孩子就会自动进行排序,吃好吃的、出去旅游是好的,排在前面,是要用学习好作为条件交换的。这样的教育之下,学习对于孩子而言,不可能是个自发、自愿、快乐的事儿。
有些异类的家长与此背道而驰。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学习,责令孩子把书本合上收拾好,让孩子出去玩儿。
并不是说这种教育方式好,而是说这种方式可能让孩子把学习当成是珍惜的、可贵的事儿。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学的好,从来没有奖励,他们的逻辑是,学的好本身就是奖励。
无论是亲子教育还是其他类型的沟通,以条件利益交换的奖惩式沟通,始终是存在隐患的。
无条件的给予才是正道。
始终保持礼物心态。
给予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当我们替别人完成一件事情,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自己内心就会感受到被需要,产生满足感、成就感,有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助人为乐,其逻辑正在于此。
我们能给予的东西很多而且并不昂贵,甚至不用花钱。微笑,赞美,拥抱,这些都是礼物。
赞美,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的。一级反馈是只表扬,二级反馈是既表扬又说明原因。二级反馈才是有效的赞美方式。
有一家孩子,吃饭很快。爸爸说:“孩子你真棒。”妈妈不这么讲,妈妈说:“儿子你真棒,这么快就吃好了,碗里头吃的干干净净,碗筷也摆好了,桌子上也收拾干净,小手也擦好了,已经像个大人一样了,能把事情做得很有条理了,以后也要这样做。”
爸爸的表扬是一级反馈,没有说明表扬的原因。妈妈的表扬是二级反馈,既表扬又说明原因,同时塑造了孩子的行为。这才是赞美的正确打开方式。
保持礼物心态,不仅要慷慨给予,也要大方接受。交朋友处关系,如果只是一味给予,对于别人的给予却不接受,不利于关系相处。要大大方方地接受,满足对方给予的基本需求,让对方感觉被需要,感觉受到尊重,双方是平等的。这样的关系才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持礼物心态,要学会辨识。父母的唠叨听起来,有些让人觉得厌烦,可这是父母的关心爱护,高高兴兴地接受。即便是困境逆境危机,也可以怀着礼物心态,坦然接受。“那些打不败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逆境困境危机,问问自己:“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礼物心态不仅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和畅,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让我们活得更加从容自在。
沟通中的第三选择迭代2.3版。
第1步,我找到自己。
接纳关心,弄清楚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控制好情绪,摆个高能量姿势让自己自信满满。
第2步,我看到你。
尊重双方都是独立个体。要坚信,存在多元选择,可以共赢。
第3步,我找到你。
沟通态度:
1.坦诚
2.礼物心态。给予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微笑,赞美,拥抱,都是礼物。
慷慨给予,大方接受。
即便苦难也是礼物,让人成长。问问自己,学到了什么。
危机沟通工具:
1.标注对方的情感,认可对方的情绪,取得信任,建立联系。
2.情绪化后,通过对比说明,回顾沟通目的,讲明双方的共同目的。
3.学会道歉。
4.要率先坦诚,学会拔刺。问题不讲跑不了。把问题摆到台面上。
非暴力沟通方式:
讲事实。
讲原因。
讲明我们自己的需求。
询问对方的想法,耐心倾听。
更高层次,洞察行为背后的需求。被理解,被认可,被需要,被关心,归属感等需求。
第4步,我和你协同。
创造,探索,达成第三选择,彼此获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