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为孩子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不同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开始以学习为主。
为什么需要学校教育?
因为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需要引导和帮助。路需要孩子自己走,路怎么走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
告诉孩子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勇敢地爬起来,大手拉上小手帮他一把,如果孩子走歪了,要严肃的让孩子转回来。
真诚的表扬、善意的批评、谨慎的惩罚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彼此联系,相互补充,不可替代,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
小学是个体开始系统接受教育,心、智、德、能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家长要帮助孩子适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快乐,想学习、会学习。
小学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2.社会学成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社会自我逐步形成,社会性认知逐步趋于客观和深刻,社会关系更加复杂,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有力量的指引,个人行为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道德行为形成:①记住要求;②要有榜样;③从小做起;(从小学开始,从小事开始,)④各个方面。(家里学校)
因为有了班级,有了校规和班级文化 ,孩子学会了个人怎么在集体中生存。
3.以游戏为主转入以学习为主
让孩子会学习 爱学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推动力。
学习策略不断丰富,儿童逐渐学会使用有效策略。
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是塑造明天的教育。美国对未来教育的5个展望之一是智慧型的教学,强调老师的教学要重视学习策略: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的是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面对孩子的作业,不要简单地关注结果——做完就行,要问三个问题:
①这道题你用什么方法做的?
②这道题还有其他方法吗?再想想,思维不要僵化,开发多元思维。
③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哪一种方法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小就学会优化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要多,还要更好一点。
家长要给孩子能带着走的素质,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东西。
4.10-11岁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
小学生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思维发展过程呈现不平衡性,需要动作思维和表象思维辅助。孩子的课本都有很多彩色插图,年级越低插图越多。
5.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多元性和批判性)在思维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个性差异。 思维要重点培养,思维是智力的核心。重视孩子解题的过程,不要单单满足于结果,因为过程才能代表孩子的思维水平。
未来的社会更追求独创性、个性化、多元化,追求“私人订制”。
6.小学儿童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转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
幼儿园孩子描述自己:我是一个大眼睛(外部特征)的女孩。
小学孩子描述自己:我是一个聪明可爱(内在特质)的女孩。
7.小学儿童对其自我评价最重要的支持因素是父母和同学。
6岁以前父母最重要,进入小学后就慢慢转向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小学低年级孩子对老师几乎言听计从。
6-12岁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还是很重要️,所以此阶段孩子的心理问题,依然是父母沟通最有效。这个时期父母要重视引导孩子学会交朋友。
12岁以后同龄人更重要。
8.6-10岁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
10岁左右,已经能根据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9.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长
与父母和老师的关系从依赖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开始走向富有批评性的怀疑和思考
10-12左右出现人生第二独立期。
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自我意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到了高年级,常表现为“不听话”。
但此时孩子的很多概念都是模糊的,但是他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主力增大了。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好朋友(非社会性小团体),此时这些同伴关系很重要。
(语言沟通,提供利益,分享物品)
10.儿童友谊的发展
3-7岁:没有友谊的概念 (一会儿和你好 一会儿和他好)玩伴关系
4-9岁:单向帮助阶段(你给我玩具我就和你玩) 交换关系
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处理问题能力的局限性。
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有了比较成熟的思想
11.小学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协调性。
12.小学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来的。
情感是人性的基础。父母充满爱的养育才能培养出孩子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