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过一个报道,深泽直人在为无印良品设计那款经典款壁挂式CD机时,为了寻找一款拉动后延迟一秒再启动的电机,几乎跑遍了整个东南亚。后来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称颂的典范。
我还曾经到无锡参加过一个朋友的婚礼,在一家非常高档的五星级酒店。由于早到,我坐在大厅门口将近两个多小时,看着大堂经理带着一队足有30多个人的服务员队伍,在一点点准备宴会的种种细节。当所有宾客到齐,一场盛大而精致的婚宴呈现在大家面前,大家感到满足和惊喜的同时,却很少注意到为了构建这种感觉,一个偌大的团队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人们常常以为,大设计师设计出让人惊艳的作品,是因为他们很有才;五星级酒店能够给人满意的体验,是因为他们豪华的装修和严格的管理。但是,即使像深泽直人这样著名的设计师,还可以为了一款马达而奔波万里,个中对细节的死磕精神,或许是除了天分之外,同样重要的东西。
2
我之所以讲这两个故事,是因为最近忙于装修以及周边的种种事情,对此深有感触。
在与社会上各种人接触的时候,你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品质。其中不乏口才很好的、做事很有魄力的、领导能力很强的、很会与人打好关系的,等等。但是,我几乎没有遇到这样一种人:
他甘愿在一个细节上死磕到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最终达到的效果远超对方的预期。
我说几乎没有遇到,就代表真的很少很少。因为我一直都特别在意这种人才,一旦遇到绝不会遗忘。
而遇到的多数人,都是辛辛苦苦工作,但只满足于将工作完成交差的普通人。
像是前两天给接外电的师傅,他说我们的预埋管不够粗,穿不进来。我问他电缆有几厘米粗,他说不知道,只是大致比划了一下,并且用经验告诉我们直径3.2以上的管估计才能进去。在决定重新打孔之后,因为要保证不破坏墙内其它预埋管线,我需要到场随工,因此跟他预约时间。他说明天早上。我问他早上几点。他支支吾吾也说不清楚,说我们都很早。我再一次跟他确认时间,他说大概在6点半左右。好,敲定。
谁知,在我离开之后,师傅突然下午有空,在我不在的时候提前就把孔打好了,而且孔的直径只有3厘米。后来问到不是要3.2以上么?他说应该差不多,如果实在进不去他再想办法。
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确实是小事情,但大量类似事情的发生,却大大损耗了效率、降低了质量。说得更直白一些,你需要多打几倍的电话、拖延几倍的时间、而最终的成果,却离预期有很大的距离。
3
一旦我说起这些话题的时候,就会有人“安慰”我:谁让你不呆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呢?小城市的人都这样,习惯习惯就好了。
不可否认的是,像在上海这样的地方,对细节敏感的人的比率,确实要高一些。我记得很多时候,你只需要发一个邮件说明一件事情,指定截止日期,到时就会有东西准时放到你的办公桌上。我也很怀念那些针对公式中的一个字母或者实验结果小数点后一位数字而产生的激烈争论。
然而,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绝对海拔,而是相对海拔。
比如,在家乡这里,当我固执地要求将颜色相差极小的两种材料喷涂成同一种颜色时,对方就会用惊异的眼神看着我,略带戏谑地问我:你是处女座吗?你是不是有点强迫症? 而如果这种要求出现在大城市知名设计公司里,也许就只是寻常的要求。
但是,即使在硅谷那种以极客精神而闻名世界的地方,乔布斯依然凭借他细节到偏执的态度,让绝大多数同事难以承受。私下里,他们评价乔布斯是疯子、偏执狂、让人无法忍受,只是当苹果系列最终以其无可挑剔的细节品质赢得全世界一致的追捧时,大家才渐渐将那难以忍受的偏执,视为一种无与伦比的高贵品质。
所以你会发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有两种人。一种人不满足于现有的标准,无视大家的阻力也要追求新高;另一种人满足于自己熟悉的现状,视前一种人为异类、麻烦制造者,并或多或少成为前者突破自我的阻力。
以这种角度来看,在国际都市里一个仅满足于应付工作的白领,与山村中一个为了学生能在夜晚看书而钻研简易照明装置的教师,想要评判两者的高下,就不再如原本那样一目了然。
4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很有共鸣。你可以很轻易细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来吐槽大家是多么不注重细节。你会谈到大城市、谈到国外,甚至第一时间会列举网上看到的有关德国人的例子,以此来痛斥自己生活的环境,痛斥身边种种得过且过、不专注于细节的种种。
一个事实是,吐槽是一件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而又可以瞬间提升自我优越感的意淫举动。可惜的是,小到对自己、大到对社会,它的功效总是为零、甚至为负。在做任何吐槽的时候,首先需要想一想,自己是否正是吐槽的对象?这非常的难,因为越是得过且过的人,越不习惯仔细地审视自己,反而毫无根据地放出大话:“我跟他们才不一样”。
所以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一下自己:你是否曾经为了死磕一件小事,而被一些人称为偏执狂?
在一个普遍缺乏细节精神的环境,这也许是衡量细节追求的最为客观的标准了。
我相信不论在哪里(至少在我熟悉的中国),细节追求者都是很少的。这一方面取决于普遍的人性,另一方面取决于过去的历史环境。
以前,个人始终是群体的一员,而产品只可能是群体的产物。细节追求者个人的努力,非但很难在最终的产品上得到任何体现,反而会成为集体正常运转的某种阻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个体无法逾越的一些鸿沟式障碍:通讯、物流、宣传、渠道等,现在已经渐渐成为基础设施。个体的努力,越来越能够直接体现在产品中,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恰逢中国新一代消费者对商品品质要求的日渐提高,消费升级的大浪也许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发自内心地感觉,这个中国经济遭遇瓶颈、看似惆怅和纠结的时代,也许正是改革开放之后,难得的第二次大众机会。
看看四周,那么多的缺失、不满、吐槽,若干年后回顾此刻,也许其中每一个都是难得的机遇。相反,一个真正尽善尽美的,让人找不到任何不足和槽点的社会,才是真的可怕。
认真去做好最后10%的努力,谁知道会不会开创一个新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