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只有在人们知道如何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变革性。
数据越来越充足,却无法有效地利用数据,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盲”。就像雪盲症是指人们难以区分被大雪覆盖的树木和山丘,信息盲是指我们的大脑面对太多信息而难以获取数据。
当人们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时,通常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但是,如果面对的信息量过大,就会超出大脑的认知上限,这时人们会忽略那些选项或者做出错误的选择,又或者拒绝接收任何信息。
信息盲的产生是因为大脑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人类特别擅长获取信息,只要我们能够把信息分解成若干小块,这个过程被称为“扬场”或者“脚手架”。思维的脚手架就像文件柜,里面装满了文件夹,帮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储存和搜索信息。例如,当人们在餐厅里翻看厚厚的酒水单时,通常不费力气就能做出选择,因为大脑会自动把已知的关于葡萄酒的信息归类放进文件柜中,再据此做出二元判断(我想要红葡萄酒,还是白葡萄酒?白葡萄酒!),然后进入子分类(贵的还是便宜的?便宜的!)。
解决信息盲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逼迫自己使用眼前的数据。把信息转化成一系列问题或者选择。有时这被称为“制造不顺畅”,因为这种做法需要我们动脑筋:不要只是选择酒店的招牌酒,而是要问自己一系列问题(白葡萄酒还是红葡萄酒?便宜的还是贵的?)。
很多一开始看似严重的问题可以被分解成若干小块,不断地对解决方案进行验证,直到答案出现。工程设计过程就是基于这一方法建立的。工程设计过程是工程师在尝试解决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时采取的一系列步骤,是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地找出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加以验证和评估,循环往复,直至找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让问题变得更易于控制,最终被装进“脚手架”和“思维的文件夹”,方便存储和调用。
从自己的经历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并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各种选择。这是制造不顺畅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生活,不带任何情绪和偏见地领悟蕴藏在过往经历中的道理。但是,我们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不仅能够获得创作素材,还能获得数据。我们都会本能地忽略以往决策中所包含的信息,也会忘记自己做过的每个选择都包含了上千次的实验。我们对自己的经历太过熟悉,以至常常想不到如何把过往的数据分成若干小块。
但是,像工程设计过程这样的体系促使我们搜索信息,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寻找潜在的解决方案,产生不同的想法并加以测试,即通过把过去的经历放在新的参照坐标下帮助我们制造不顺畅。
要想帮助人们用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过往的经历,最好的方法是教授人们一种正规的决策方法,例如工程设计流程图,让人们的大脑拒绝接受简单的选项。这个过程教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要墨守成规,这是一种能让我们看到其他选择的方法。
人生中的每个选择都是一种体验,每天都有很多新机会来重构更好的决策框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数据更加丰富,分析数据的成本更低,把数据转化为行动也更容易。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智能手机、网络、电子数据库和各种应用程序让信息唾手可得。但是,只在我们知道如何让信息变得有意义时,它们才能为我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