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产生、发展和演变着。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当今,网络用语更是鳞次栉比,雨后春笋般地翻着新,丰富改变着语言的内涵,折射着时代的变迁。一个人与社会隔绝两三个月以上,再返归生活,十有八九会一如欧文·华盛顿笔下的瑞普,山中一梦,王质烂柯,醒来已恍若隔世,言语陌生,故人难逢。
在今日的中国,有几个词语,颇有去认真理解咂摸把玩它们的必要,以便由此能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生活的嬗变。
其一,淘宝,这里的“宝”或者说“宝贝”涵义已大不如往矣!在过去,所谓的“宝贝”,可能大多真得算得上宝贝。黄金白银,珍珠玛瑙,绫罗绸缎……或者稀世之宝,或者敝帚自珍,代代传家,总之,其价值应该足以能摆得上桌面,而不至寒酸忸怩,难以见人。而自从有了“淘宝”,有了“淘宝”人所周知的品质,“宝贝”这个词的内涵开始了几何级数的塌陷。“宝贝”可能只是件收到手后连“主人”都会立马怒骂不止,随手扔进垃圾桶的廉价衣服,“宝贝”由而沦为买方和卖方博弈抖狠的根由。何谓“宝贝”?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这是这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以“淘宝”为最具象化的平台,对“买买买”的世人,提出的一个时代之问。
其二,“朋友”。这个词,由于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其内涵,相比于“宝贝”一词的缩小塌陷,却开始了量子对撞式的扩大膨胀。“朋友圈”成为这个时代自诩为交际达人的“必杀技”。在“朋友圈”里,晒吃晒喝晒娃晒恩爱……,俨然成就了很多人的生存意义。吃饭菜之前,赶快拍照发朋友圈;出门玩玩,也赶紧拍照发圈;买个昂贵的手包,赶快上图……秀秀秀,成了很多人在“朋友圈”的主要活动。而“朋友圈”里所谓的“朋友”,可能压根连对方的姓名和长相,都无从得知。更讽刺的是,一个人“朋友圈”越多,可能越发感觉孤独,因为他(她)已丧失辨识力,无从取舍。么是“朋友”?“朋友”的真正要义是啥?这恐怕是今日的消费社会为深陷其中沉醉狂欢的人们设置的另外一个难题。
其三,“美女”和“帅哥”。这两个词,似乎因了整容技术的泛滥,开始在人们的使用下泛滥成灾。只要是个女的,就喊“美女”;只要是个男的,就喊“帅哥”。喊者似乎觉着了自己的时尚和教养;被喊者也顿时自我感觉良好,内心喜不自胜。“美女”“帅哥”就这样满大街泛滥了起来。而真正明眸皓齿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真正玉树临风仪容丰美的翩然公子,却成了一个人们不再神往怀想的历史。审美的标准就在这样所谓的“后现代”时期土崩瓦解!于是,“伪娘”“小鲜肉”“中性人”便有了滋生蔓延的沃土。什么样的女性是“美”的?什么才是真正“美”的男性?这也是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审美选择题。
一如卡拉姆辛所说,语言属于一个时代,而思想属于许多时代。培根更犀利地指出,人们认为他们的理性支配言语,偏偏有时言语反而支配理性。由是观之,一门语言的词语在一个特定时代里的变迁,的确可以视为这个时代理性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