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G.E.M.的《后会无期》,知道这是影片《后会无期》的同名曲,就有了看的兴趣。
影片叙事链很明了:一群理想主义者,驾一辆车,横跨中国,由东部来到西部;接踵而来许多事,使变化悄然产生在他们身上;最终他们在终点站分道扬镳、后会无期。
以下是我有关该影片的一些感想、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关于理想与现实。
很久之前听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浩汉曾欲振兴小岛旅游业,因无人听其宣传而告败;寻找年少时笔友,被告知残酷的事实;企图来一场骑行冒险,被抢了车,连终点站都到达不了。江河情感受挫、臆想破灭。他们一路上遇到的看似奇异的经历都是来自现实对理想主义者的打击。不能说他们没有为理想付诸努力,可能真的是现实太残酷。
理想主义者认为自己的理想配合努力可以战胜许多外部阻挠而最终获得成功。他们未能认识到一个人作为生命个体的脆弱无力,不悲观、很执着。他们,有的会认识到这点并屈服于现实,那时却少执着。但悲观、执着应该同时具备,并最终到达超脱。
登上高楼、向下俯视常常会让我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蝼蚁一般的生命转瞬即逝。这是悲观。但是苏轼有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便是超脱——认识到生命的渺小,却对人生抱似有似无的希望,并为之执着。
二、关于城市与乡村。
两个主角的故土——东极岛被荒废,岛上的居民被迫移民;阿吕的同学们也都背井离乡,去异地打工。不知导演是否有意设计这样的内涵,但我是感受到了。那就是这两种生活方式背后文化的冲突。
乡村被蚕食,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有人会问:乡村里有什么?那里有中国文化的根基,这种文化带来淳朴的民风。古往今来,无数人所向往的。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如今贾平凹笔下的静虚村都充满了这种文化、这种风气。城市化的大潮中,涌进来的不只有科学、现代,还有勾心斗角、追名逐利的沆瀣之气。无数的百姓如一叶扁舟,在这种大流中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方向。
再找回那种淳朴可能不再现实,暂且作为一个希冀。
三、关于别离。
下面是《后会无期》歌词: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的一句/当一辆车消失天际/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在每个繁星抛弃银河的夜里/我会告别/告别我自己/因为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和相聚之间的距离/当一辆车消失天际/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在每个银河坠入山谷的梦里/我会醒来/也忘记梦境/因为你不知道/你也不会知道/逝去的就已经失去/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的一句/当一辆车消失天际/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曲调凄凉,直使人沧然泪下。别离总伴着凄恻,但鲜有人将它与结局联系在一起。我们常说“后会有期”,可能出于一种内心的善意或美好的臆想,就像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给自己自我安慰。但很多时候都是后会无期。既然这样,我们无需期盼未来,能做的只有珍惜现在。现世这般好。
以上一点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