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笔者看来,从当下方兴未艾的新课改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似乎可以界定为两个字:创新。
大家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代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因此而呈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项的;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把课堂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流—互动的对话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通融的、在学习上是互助的。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这种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两个显著的特点:开放性和创新性。
先说开放性。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首先是指教师的开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爱好、特长、不足呈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坦诚、真诚地进行交流、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自己依然封闭得严严实实,使学生根本看不到教师的真实面目,真实心态,那么,所谓的交流也不会发生,所谓的互动也就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单动”。所以,在交流—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开放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开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光强调教师的开放,而不注意引导、鼓励学生的开放,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会发生,互动的师生关系也不能形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开放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启发和引导。教师的示范就是教师自身的首先开放,教师的这种开放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感召力、呼唤力,它能使学生看到教师的真实面目、真实心态,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敢于、乐于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灵。
教师的启发是指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启发诱导,重新激活并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引导是指,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脱离了主题或滑向某个无意义的枝节问题时,教师可适时引导,使交流能够一步步走向深入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从师生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民主、平等、和谐、友爱、宽容、尊重、信任、理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这种关系,就会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教学格局,这样一来,真正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也就出现了。
开放意味着自由,开放意味着创新。当师生的心灵都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中时,潜藏于主体内部的生命活力也就被激活了,主体的创造潜力也就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了。从教师的角度讲,处于这种情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一种具有灵活性、新颖性、创造性的教学能力。时言老师在《粉笔末的几丝回味》一文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作了如下的描述:
课堂教学不是一潭死水,它应当象大海,永远变幻,就是在宁谧的时候,也孕育着丰富多姿的波澜。
当你直面大海,有时你会感到它奔腾似虎,有时你会感到它平静如练;有时狂涛跌落,若幽深峡谷;有时怒浪突起,似高高峰峦,就是在潮涌潮落时分,你也会看到它或像猛士般强悍,或像处子般安然。
是的,大海是富于变化的。一个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就应像舵手善于驾驭海船,在上每节课的时候,都应当立足于教学艺术之海的千变万化……
可以说,当教师的教学机智被激活时,其创造的活力会源源不断,创造的火花会不断闪现,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多少年来,许多优秀教师孜孜以求的不正是这种境界吗?
所以,一言以蔽之,课堂教学过程从本质上看,最具开放性和生成性,最具生命活力,最具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