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荷
“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唐代杜佑的话揭示了人们开始结为夫妻的事实。
伏羲氏时,生活生产的条件落后,渔猎为生,成婚之时,只好以“俪皮”为礼,俪皮是鱼兽之皮,用来制作简单的衣物,非常珍贵,所以用来约定婚礼。
我国古代嫁娶的俪皮为礼,是婚姻礼俗的开端,大戴礼记《感志篇》记载:“凡淫乱生於男女无别,夫妇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
也就是说男女淫乱致夫妇无义。婚礼之所以有聘礼的礼数,是为了区别男女之义,明夫妇之义,这大概也是婚礼最原始的意义。
古代婚礼仪式繁杂,并不像今天的闪婚,裸婚,更多的是要有一套仪式流程。
传说在女娲氏和伏羲氏时,开始有媒人说亲:“女娲氏与伏羲氏共母,佐伏羲正婚姻,始为神媒”。到了夏后氏,开始有了迎亲一说,秦始皇时,娶媳妇必须纳麻鞋一双,取其成双成对之意。到了汉代,结婚的聘礼变得更多,除了用文墨祝福,还要用一头羊。
汉代史籍记载:“汉重墨,今答聘之。始婚礼用羊”。为何要用一头羊呢?“羊”字通“祥”,是吉祥的意思。接着,人们婚礼嫁娶就开始大力创新。
明代《夜航船》记载:“张嘉贞嫁女,制秀幕牵红”。唐代宰相张嘉贞想让荆州都督郭元振做他的女婿,于是对郭元振说:“我有五个女儿,各拿着一根丝在幕后,你任牵一根,牵到谁,就让她嫁给你。”结果郭元振得到他的三女儿,这就是牵线搭桥的故事。
当时,举行婚礼之前要有六礼,行完六礼才可以举行婚礼。
《诗经 卫风 氓》中谈到男人来找女子时带着一匹丝,“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带的丝不过是聘礼而已。两人约定后,男子却迟迟没有回应,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倾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拖延婚期,是你没有个好媒人。
所以媒人很重要,今天,很多新人结婚时都要媒人。这是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
除了媒人,还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这四个礼数,纳采时,男人家要出一只大雁,问名就是取男女双方之姓名,今天还要生辰八字,用以择定婚期。纳征就是聘礼,请期就是婚期了,再加上迎亲这一环节,六礼就全了。
古人非常讲究,一步一式,都不可马虎。
我们现在,结婚时新娘都要走红毯,其实在唐代就已经有这个风俗了。史籍记载:“唐新妇至大门,传席勿履地”,到了晚唐时,新娘子上车,要用盖头红衣披头盖面,遮挡住膝盖,人们在大街上争相观看,十分热闹,现在很多新人用西式婚礼,相对来说,人们并不过多讲究,草草了事。
婚礼到了五代时就有趣味,新娘子入夫家门要跨马鞍,走席子铺成的小道进屋,前呼后拥,好不热闹。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时下流行的“催新妇,打新郎”的婚俗,“十数人大呼,催新妇上舆,妇家宾亲妇女打新郎,喜拳手交下”,也就是说数十人大喊大叫着,催促新娘子上轿,女方家里的宾亲打新郎,拳手上下,今天的打新郎习俗不过是古人习俗的演变。
关于打新郎,一是图个喜气,二是形式上映衬了新娘离开的悲喜,跟新娘要哭是一个道理。
总之,古人举行婚礼,名目繁多,经过不断发展后,还有明堂拜舅姑,祭拜祖先,三日回门等等,人们借婚礼之事,一派喜庆,亭台楼阁,无不充满喜气洋洋的氛围。我们今天常见的结婚时“催新妇,打新郎”,走红毯,拜天地等都是从古代的风俗中继承和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