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受,不喜勿喷)对于西方的绘画名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出自自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之手的《向日葵》系列。《向日葵》让我印象异常深刻是因为它明艳的颜色,绚丽明亮的铬黄色把整个画面烘托得满怀激情,花蕊在相叠的点彩下,呈现不同的色泽,花瓣在交叉条纹的烘托下,显得突出而浑厚,背景与花瓶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笔法下,制造出肌理的粗糙美。
梵高赋予向日葵明艳的色彩,又用豪放又多变的艺术笔法,使得这十二朵向日葵像是一团团在熊熊燃烧、旋转不停的火球,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在多年以后《向日葵》依旧栩栩如生地呈现于游客眼前,明艳的颜色,一如当初。
梵高一生都在被命运排挤的边缘,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是他却在逆境中寻找阳光,勇敢成长。当我们带着对梵高苦难的一生的理解去看这画,向日葵不再是平凡、普通的植物,是诚挚而又热烈的生命,真实的反映出了梵高的精神世界,就如梵高本人一样,可以说梵高用他的画笔赋予了这些向日葵新的生命。
对梵高以及他的作品《向日葵》的理解和欣赏,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印象派。印象派顾名思义,指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作画,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瞬间的光感印象,使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只能退后几步去整体观看,才能领悟这种光线和色彩相互碰撞出的极致美感。
在印象派中,我最喜欢的画家是奥斯卡·克劳德·莫奈。莫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是印象主义大师中最有影响的一位。此外 ,莫奈也是印象派的忠实拥护者,终其一生将他所有的创作激情倾注于印象派技法上,创作了《野罂粟》、《桥·睡莲》、《蓝睡莲》等名作,而其中扬名于世的《日出·印象》是莫奈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幅。《日出·印象》真实的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莫奈的视觉印象,即背景十分模糊,但是水面有着无限的光辉,波光粼粼,小船隐隐约约的画面。《日出·影响》细看之下,笔法潦草、粗糙、随便,但是从总体看却又给人一种意蕴无穷的感觉,留下很多可以供观赏者想象的空间。
西方的印象派有一种朦胧之感、意蕴之美,一如中国的古诗词。中国人自来追求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这一点古人尤甚。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这一句时脑海里蹦出了这样的场景:在元宵节,街道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到处张灯结彩。可是主人公却无心欣赏这样的繁华美景,他一直在这拥挤的街道中一遍又一遍、跌跌撞撞的寻找着一个人,可是遍寻无果。当他疲惫了,快要放弃寻找的时候,回首一看竟然发现,一直苦苦寻觅的人就在自己身旁,在那灯火闪烁中,孑然而立,只是自己一直未发现。短短一句将无数种想象融贯其中,写心境也写环境,不仅仅体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隐约,更有一种超脱自我境界的感觉。
除了这一句外,《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蕴含的意蕴更为浓厚和悠远,就如同莫奈的《日出·影响》一般。这一句没有切实的描绘孤鹜的羽毛什么颜色、水是不是很清澈、落霞颜色的深浅这些细节,而是注重一个整体的印象画面。仔细品读这句诗词,似乎可以想象出整个天空呈现出淡淡的橘色,有几片橘黄色的云霞、有的已经开始消散。太阳已经完全落山,落日的余晖洒向大地,把河面映照得波光粼粼。就在这个时候一只孤零零的野鸭子,迎着余晖,沿着远处的河道飞行,在余晖中我们只能看见一个移动的剪影。
一句诗词,我们的脑海里不假思索就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这是源于我们的主观创造能力。印象派的画家们只是将他们脑海里的主观创造画面用画笔附于画布之上,不究细节,着重表现整体的色彩和光线,所表现出来的已尽,犹未尽的感觉,与“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整体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是一壶酒,初尝并未觉得醉人,但是劲头上来之后,却感到尤为绵长和缱绻。
相对于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巴勃罗·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的、抽象的作品则让我既看得懂,又看不懂。在毕加索作的作品中《格尔尼卡》,是我了解毕加索的开始。我看见这幅画作是在我初二的时候,当时看这幅作品满是怪异与突兀。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了解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之后,我又重新审视了这幅画。冷漠的头、哀嚎的马、断了的宝剑、死掉的孩子........毕加索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控诉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这幅画只有了解越深,才越能体会到其中的象征意义,越能在凌乱中感受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
“艺术”这个词的层面说高也很高,说低也很低,艺术的展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绘画、雕塑、舞蹈、歌赋等等。但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艺术的体现,都是创作者对感情的诉求,对社会现状的反映。因此,每一个创作者的生活习惯和价值意识不同,最后所呈现艺术的形态也不同。
对于欣赏艺术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角度不同,体会亦是不同。从古至今,艺术不停的发展、变化,异彩纷呈,但是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契合,体现人的精神诉求。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定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艺术是人类的创造活动”。艺术不是高岭之花,艺术,与我们密不可分,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