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闭幕,事关教育的“好声音”却依旧未消退。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庭教育”、“老师都不敢批评学生了”、“合格的家长比合格的老师更重要”......
今年两会,多位人大代表将针对家庭教育的提案带到会上,在他们看来,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问题更大。
现在的家长,
让老师不敢批评学生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礼雅小学校长蒙兰凤
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问题很大
蒙兰凤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当老师,她说:“我刚当老师时,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说:‘老师,我家小孩不听话你就打。’但其实我们谁敢打啊,都是把学生当自己的小孩一样爱。”那时候,很多家长喜欢“棍棒教育”。
但现在不一样了,蒙兰凤说,比如班里的小孩迟到了,老师问孩子:“小朋友,今天怎么来晚了,以后能来早点吗?”温馨的一句提醒就可能惹恼家长,常有迟到学生的家长抱怨:“催、催、催,催什么催啊,你以为我们不晓得迟到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老师都不敢批评学生了。
多年来,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蒙兰凤见证了“家长态度”的转变,发现家庭教育一直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提案:政府开展家长培训
“你看我们开车之前要去考驾照,连骑个摩托车都要考驾照,但一个未成年人到成年以后,他要做父母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说,要他去‘考个照’。”蒙兰凤称,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长”,目前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很多“新手”甚至“老手”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
蒙兰凤还指出,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影响很大,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其实需要提前接受一定教育学、理学方面的培训,她建议政府开展类似培训,“家长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公德素养,才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影响。”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学校,
而在家庭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感觉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庭教育”。
在俞敏洪看来,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
提案——设立“家庭教育日”
今年两会,俞敏洪准备了一份有关家庭教育的提案,建议国家设立“家庭教育日”。他说,
他建议: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完成3大任务
首先是培养孩子对知识热爱的教育,带孩子从小阅读,带孩子探索世界,保持对知识的渴求;
其次是孩子的品德人格教育,就是看孩子是不是真诚,是不是勇敢;
还有就是面对挫折失败的能力教育。父母面对失败,会抱怨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除了抱怨的能力强,别的能力都是很差的;而善于解决问题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原则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强很多。
合格的家长比合格的老师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
“这个提案我已经关注好几年了,教育很重要大家都知道,所以建立了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但是家庭教育比起学校教育更重要,却没有人想起来从家庭方面加强教育。”曹德旺说。
他口中的提案大致包含这些内容:
建议国家制定《家长教育法》:
政府出经费构建教育家长的社会体系;
大专院校开设教育专业;
家长要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对于下一代来说,要培养合格的老师,更要培养合格的父母。”曹德旺说,其言外之意显然是:目前一些父母是不合格的。
如今很多家长对如何教育子女有心无力,导致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孩子越来越难管。因此,对“准家长”及“现家长”进行旨在提高其家教素养的教育活动很有必要。
只有好家长才能培养出好儿女,而家长要通过科学培训来培养,使其提高子女家庭教育的质量。
“如果用树的形象打比喻,那么家长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干,学校教育是枝,社会教育是叶,学生的成长是果。根深才能干壮,干壮才能枝繁,枝繁才能叶茂,叶茂才有果实。”曹德旺说。
“当导游要有导游证,当司机要有驾驶证,当家长也要持证上岗,要让家长提前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并达标,如同婚前检查一样自然而必须。”曹德旺说。
曹德旺认为,合格的家长比合格的老师更重要,应立法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为什么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得多?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在所有的优秀孩子身上,几乎都有他们父母的烙印。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也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有了问题怪学校是不对的,有了成绩和功劳全归到学校也是不对的,家庭的作用远远比学校重要得多。
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大数据分析:家庭教育的十个主要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对中国4万名父母和孩子做过一项调查,这个调查在中国的4个省进行,最后发布了结果,大概有十个主要结论:
1、中国父母亲最关心孩子什么?
中国的父母亲大部分关注的是成才而不是成人,他们关注的是当下比较多。但是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关注不够,比如兴趣爱好。
其实人的兴趣爱好,是他认识这个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仅仅关注学习成绩,是不利于孩子好奇心、兴趣的养成的。孩子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性格、人格特征,事实上比家长最关注的这些问题要重要得多。
2、学前班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很重要?
这次调查结果发现,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里面,上过学前班比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这个结果颠覆了很多人过去的观念。
我们很多父母希望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赢在起跑线上,所以要比别人早一点学,比别人多学一点。事实上,儿童是需要童年的,儿童是需要游戏、快乐的,需要自主去发现的,你逼着他学习的东西他不会感兴趣。
过早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的情绪,让他还没有进学校就恐惧学习了。
3、择校的意义和效果如何?
大家都需要择校,很多父母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大数据分析发现最优秀的学生里面择校生和非择校生没有什么区别,比例分别是29.95%和28.48%。
当然并不是说选择好学校对学生发展没有意义,坦率地说因为学校是有文化的,学校之间孩子是相互影响的。孩子之间彼此的影响,比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
关键是为什么有的择校效果不好,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在别的学校他可能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到最好的学校反而让他觉得在那么多学霸面前自己没有希望了,学习成绩会下降。
4、学生上课外班和不上课外班能不能有效提高成绩?
中国孩子大概90%都是上课外班的,上课外班以后,孩子的时间、空间就被填满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就不够了。这样学习能力就会萎缩,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课外班相对来说依然是学校生活的延续,依然是课本的延续,课堂的延续,学生没有一个开拓视野的机会。一个孩子没有大量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5、物质刺激是不是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很多家庭用奖金,用各种各样的诱惑鼓励孩子学习。这个调查发现其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作用更大的是什么?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协调性,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
比如,在父母亲之间教育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能够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而是私下里交流、分享、协商。物质刺激远远不如父母对孩子正面的影响。
6、调查父母闲暇时间在干什么?
发现最多的是父母在读书看报,父母自己在学习的、读书看报的,他们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是最高的,占了31.31%,其次是父母也会看电视、玩电脑以及看手机,他们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就少得多,为27.43%,还有特别喜欢朋友聚会的家长的孩子成绩优秀的只有24.90%。
我相信这些数据在现实生活中差距还大一点,个人感觉差距不像想象那么大。
7、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对学习影响有多大?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所有的事情都给他准备好了,所有活都不让他去干。结果,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可以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只有3.17%。而认为应该做家务的,应该自己管理自己事情的优秀的孩子占了86.92%。
让孩子管理自己事情的能力,最后会帮助他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学习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这个结论对很多父母是有很重要的启示的。
8、父亲对孩子成长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很多家庭,父亲是看不见的,所谓“影子父亲”。父亲在家庭教育当中真正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这次的调查发现,在中国90%的家庭,父亲没有承担起教育的职责。
大部分家庭教育孩子的事情是妈妈在承担,而我们知道缺失父亲的教育,对孩子尤其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有一个明显的局限。性别认同会弱化,容易被母亲过分地呵护,过度地保护,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缺少男子汉的气概。
所以家庭教育中缺少父亲的角色会导致各种各样不良的行为。
9、中国的父母了解孩子吗?
通过对父母做的调查发现,父母首先知道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其次是孩子喜欢哪位老师,孩子喜欢什么课。
父母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去,不了解孩子到底有什么愿望,不了解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的事,孩子到底崇拜谁?说明我们父母亲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状况。
10、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不是有关?
凡是父母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高的。父母养育方式是比较消极的,孩子学习成绩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说明孩子的学习成绩跟父母的养育方式还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
家庭教育中的三个关键词
1、陪伴
孩子来到家庭和你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人生的缘分,怎么样能够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事实上我们知道,当孩子真正离开你的时候,你想和他在一起也很难了。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关键的,为什么呢?
因为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在一起交流,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着交流和学习,西方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量有着直接的正相关。
你在谈论政治,这个孩子可能今后对政治感兴趣;你在抱怨,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充满抱怨的情绪。你在家庭发生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说要有亲子共读,要有亲子之间充分的交流?我们很多父母亲都以为不要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你说的所有东西,即使他今天不懂,也都会成为构成他大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我们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2、阅读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面播种下来的。《朗读手册》里面引入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培养、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对儿童来说,儿童时期的阅读和教育相关,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儿童通过这些书的阅读之后,开始喜欢阅读。儿童早期的阅读为什么很重要?我一直认为,那些童书,的确和成年人读的书有差别,童书会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通过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藏在其中,构建的是你的价值观。
3、习惯
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想想也对,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是衡量他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他怎么对人,怎么处事?
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步多快,打球多好,实际上体育最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如果体育成绩优秀,大吃大喝不锻炼,身体也很糟糕,这不叫体育成功。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我们针对一个习惯无论是运动还是阅读,怎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觉得这是在家庭里面非常需要的。
比如早睡早起,就是一个习惯。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好习惯可以影响一生。在家庭教育当中,把这三件事情好好抓好就很好了。
王琨老师说:孩子在不断成长、不断改变,所以孩子的问题我们永远也解决不完,面对“千姿百态”的孩子去学习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根本毫无意义。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改变,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要孕育好孩子,先要孕育好父母,只要父母的境界上升,所有问题都会烟消云散。
父母的最高境界,是学会“放养”孩子
很多严厉、挑剔、指责的父母,常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怎么总是这么笨、粗心、慢吞吞……
你不能这么做!这样做不对!
这个事你必须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
越是自己过得不甚如意的父母,越容易期待孩子去活出自己未曾活出的人生。
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指责,都传递着同样的讯息:你不好、你不行,你得听我的、照我说的做,你才能行。
这些父母都在打着“为你好”的名头,掠夺着属于孩子的人生。而这往往是让人自卑甚至绝望的根源。那些因为高考失利就自杀的孩子,那些貌似很好强却承受不了一点点失败的孩子,就是这么养出来的。
最要命的是,这些被挑剔、指责着长大的人,有了家庭和小孩后,又会成为新的挑剔且苛刻的父母。
教育的匮乏感,就是这样一代代传递下来的,要阻断匮乏,必须要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已经为人父母的挑剔者,如果你真的爱孩子,真的为了孩子着想,那么请先学会承认:我们不完美,我们的孩子更不完美。
把孩子的问题留给孩子,更多时候,你只需做个有爱的旁观者。
父母是孩子的伙伴,而不是教练,别总关注孩子飞得高不高,请记得看看孩子飞得累不累。
3月15号我们迎来了“父母级”的嘉宾,王琨老师的父母来到了《父母能量》的现场,王琨老师的父母分享了自己早年与王琨老师小时候的经历,现在的孩子刚出生就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宝,父母倍加呵护,生怕孩子吃了一点点苦头。有的父母甚至打肿脸充胖子,委屈了自己,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可受困于那时家庭条件的限制,王琨老师的父母只能让年幼的王琨老师早早地去社会上闯荡,就像王琨老师说的:只要让孩子成功地绕过痛苦,未来孩子必将痛苦地绕过成功!或许就是因为早年的苦难经历,才造就了王琨老师今日的成就。
成长的意义,应该是自己去体味苦尽甘来,去独自探寻奋斗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学会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一生!作为父母,真正地爱孩子,绝不是把他放进蜜罐里,而是让他适当地吃苦,等到风雨来临的时候,才不会被吓倒摔翻,而是仍然坚强地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