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招叫作一同“滥举”,第三招叫一同“滥举”,什么意思呢?,就是曾国藩过去打一场仗下来,不保举几个人,就比如说武汉,这么大的城市打下来了,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胜利。他只保举了三百人,也就是他统辖人数的不到百分之三。跟他的好朋友,原来是他的手下胡林翼,胡林翼直接保举了三千人,大概占到百分之二三十。这些人都能升官,都能加顶戴都能加俸禄。所以大家就觉得,跟着曾国藩捞不着好处。你这一天到晚都不管我们。所以曾国藩出来以后,就想明白这事了,说何必呢?多保举,一同滥举,甚至他还告诉他的弟弟说,放手保举。甚至有一个人混了一辈子,都没有当上一个县令。他给他弟弟写信说,你就给他个县令怕什么不要紧。用这种方法来融入当时的官场文化,就是开始和光同尘了。开始把自己那个尖锐的东西,磨得越来越平。
第四个变化治军宽严相济,你知道曾国藩以前是非常严厉的,他每天给大家讲道理,都是讲道德,都是讲你们应该怎么样遵守军纪。但是你知道当他克下了南京以后,有一个数据,就是无一银交于朝廷。他把南京整个打下来了以后,曾国藩现在对他的士兵们,有一段时间放任期,就所有的城市打下来,你们抢一段时间,抢的东西都归你们为什么呢?你打仗不就是为了活命吗?然后这些钱,全都没有交于朝廷为什么呢?曾国藩跟他的弟弟讲,你把这个东西交给皇帝算什么?说我们从那儿抢来的给皇帝进贡,这个东西说不过去,而且你还让我们这些士兵的心都冷了。所以他用了一句话来安慰自己,叫“所以悯其贫而奖其功”。
江西之困之后,一直到丁忧两年重新复出,曾国藩整个变了一个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这书里边讲了叫“老奸巨猾”曾国藩。他给别人写信,说当官有一招特别重要的东西,叫“展”字诀。“展”,展开的展。“展”字诀什么意思呢?拖能拖就拖。这是曾国藩教给其他人的做事的方法。
所以在我们听来会觉得,曾国藩变成了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但实际上曾国藩内心,是有他的底线的。我们怎么看待曾国藩这个底线?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所有的事,核心是为了能够做事。
比如说有一件事,就是醇亲王奕𫍽,醇亲王奕𫍽当时地位很高,就是甚至都已经威胁到皇帝的地位。醇亲王奕𫍽到处结交大臣,就特别希望跟这些大臣们关系处得好。一看曾国藩打仗这么厉害很棒,好几次给曾国藩写信,说咱能不能见一面?曾国藩一律谢绝,就是不愿意见奕𫍽。为什么?就是我不想跟你有朋党的关系,这是原则性问题。
他的一个秘书,在最后回忆曾国藩的时候,写了一句话非常感慨。他说曾公这一辈子,叫“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就是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用来对付打仗,百分之五十六十的精力,用来对付这些官场的文化,对付这些难搞的事,也真是非常不容易。
这里边有一段总结,曾国藩鼓励他的弟弟,他就用了这么一段话。他说“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所以曾国藩是一个能够咬牙,一直扛下来的这么一个人。你要知道,做所有这些事的过程当中,他的身体都非常糟糕。就是这么痛苦的情况之下,然后完成了这么多的事情。
那么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把仗打赢的,就是湘军之道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来总结湘军之道,两个字来总结,“拙”和“诚”,“拙”就是笨诚,就是认真。所以,中国宋明理学家讲叫“不诚无物”。曾国藩最信任的修行方法就是朱熹的方法,就是每天你要端坐,你要格物致知,你要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所以“拙”和“诚”这两个字,是湘军最重要的原则。
怎么体现拙和诚呢?他们的原则叫作用笨人做笨事,打仗用笨人不要用聪明人。曾国藩说,特别不喜欢用那种,眉飞色舞的人。为什么不能用?说一个人你看他讲话有煽动力,他眉飞色舞,他巧言令色。好了,一旦到了阵前有了变动,他能够鼓舞起来,一大帮人跟他走。就他的语言能力能够煽动。这时候会给军心浮动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他喜欢用木讷的,喜欢用不怎么说话的话少的人,这是第一个,我们说用笨人做笨事。
这个什么叫作“用笨人”,叫“选士人,领山农”。这是曾国藩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选士人别人打仗都喜欢选武夫,都喜欢选有战斗经验的力量强的。他不是,他选一群读书人。你说读书人能打仗吗?这个跟我们过去对于战争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他的干将叫罗泽南,罗泽南这个人的故事,真的太感人了。这是一个老儒生。罗泽南有多穷苦呢?给你们看看,罗泽南是一个老秀才,也是湘乡人,比曾国藩大四岁。这个人是个奇人,奇到什么程度?他身世之悲苦,运数之奇。这个作者讲说,只有今天韩剧的主角,可以与之相比。
出身极穷,“少好学,家贫,夜无灯,读书月下,倦即露宿达旦。”就直接在外头就睡着了。母亲与三个兄长先后饥病而死,就是妈妈和三个兄长都饿死了。29岁那年,他出去考试,回到家里边刚一回家,听到妻子的哭声。原来,因为大旱无粮,三个儿子都饿死了。当天晚上,三个儿子都饿死了。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年过三十考上了一个秀才。四十岁以后仍然是教书为生,遇有灾年仍然无米为炊。就是这么一个又瘦又弱又老的这么一个儒生。但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论多么穷苦,从来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忧,而是专心理学,以经世致用为志,坚信自己能成大事。
太平军起了以后,他就到了曾国藩部下,做了一个嫡系的部下。虽然以前从来没有摸过兵器。但是他带兵作战居然卓有成效,征战四年克城数十,历经二百余战几无败绩,还屡屡以少胜多,堪称湘军中的战神。那曾国藩就分析,为什么儒生打仗能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