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別人不理解或者誤解我的時候,能夠不因此而不高興的人,難道不正是君子嗎?」)
信哉斯言。
在下之所以對其深納於心,並非是為看似「雞湯」的文字所感動,而是將上述「君子之風」視為「人際互動策略」而引發了有趣的思考(註:以下解讀沒有訓詁依據,僅僅為個人訴諸規範論的,邏輯自洽的解讀)——
欲有效地討論問題,是需要「公共語境」的。
若非如此,則大家均在負面情緒的控制下輸出觀點,無異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般,對問題的解決不會有任何幫助。
孔子先生說的「不要不高興」,意思是在「公共語境」被構建出來之前,克制負面情緒的輸出,至少有助於避免衝突的進一步升級,避免狀況失控。略不建議諸君將此句單純地理解為「一味地隱忍,一味地退讓。」
承上,「君子之風」並非只與「情商」有關,亦為「理性」之人際互動的「優勢策略」。
而且,「不慍」策略的一個附隨好處,是有助於在將來擴大對現有問題的緩和、消解的餘地及「可能性」。
故而,在下傾向於相信,大多數時候(統計相關性,非邏輯因果關聯)——
謙和君子之風,需要的不僅僅是「涵養」,更需具備「理性地擬定策略選項」、以理智對抗「德性路徑缺失」的實際能力。而這,是需要長時間的脩為和鍛煉的。
個人拙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