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成都的第二天,清晨小雨,淅淅沥沥。
成都,果然是一座喜欢下雨的城市。不用撑伞的绵绵细雨,说不定什么时候滴落,地面总是湿的。难得见到晴天太阳。坐车去看熊猫的路上,跟师傅学到一个成语,“蜀犬吠日”。因为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要叫。因此蜀中有“天无三日晴”和“蜀犬吠日”之说。
红楼1956
去看熊猫的路上过桥时,看见了一栋俄罗斯风情建筑。成都不同于青岛,不属于殖民地城市,所以在这里看见一栋外国风情建筑便格外吸引眼球。而这栋红楼,也承载着一段历史。
“红楼1956”原名“莫斯科红楼”,坐落于成都市二环路刃具立交旁,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被誉为“成都最漂亮的建筑”。“红楼1956”由全国著名的哈尔滨刃具厂委托前苏联专家规划厂房设计图纸,并交于成都刃具厂开发,这样,具有浓厚俄罗斯风情的成都“莫斯科”拔地而起,成为东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座颇具俄罗斯风情的洋楼矗立在成都东郊的时候,就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1960年修建的锦江宾馆也逊色几分。“莫斯科红楼”最初是米黄色,后来改成了红色,市民都亲切地称它为“红楼”。红楼迄今已有61年历史,记录了一代人的岁月与梦想,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沿革。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来到成都,自然不能错过看“国宝”。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绿化覆盖率达96%,营建了适宜大熊猫及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这里常年养着80余只大熊猫以及小熊猫、黑颈鹤、白鹤等珍稀动物。
近距离观看着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或卧或坐,或饮或嬉,或进或出、爬上爬下、嬉戏打闹的画面;或许会好生羡慕它们一出生就被尊为国宝,被悉心呵护照料,每日就是吃竹子、睡觉、爬树、玩耍......好生自在。
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最新估测,成年大熊猫目前数量约1864头,加上幼崽,总数预计达2060。不再属于“濒危”物种。
因为濒危,所以作为珍稀物种被珍惜保护,这是大熊猫生而为国宝的幸还是不幸?
但愿有一天,即使脱离人们的保护,它们也可以在大自然的山林里自在生存,繁衍生息。
但愿有一天,它们能够仅仅是生而为大熊猫,而不是生而为“国宝”。
即使有一天,大熊猫不再是珍稀的国宝,我们也依然保护着它们,爱着它们。
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
最爱的是红墙绿竹。
文殊院
相比成都的其他观光景点,文殊院作为历史悠久的寺庙属于成都本地人比较推崇外地游客一观的地方,被称为城市里的禅心。寺庙往往承载着一座城市建筑的精髓,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愿意去当地的寺庙走一走。这次成都之行,自然也不能错过文殊院。
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是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现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当天正赶上皈依法会。皈依法会,意味着成为佛门“新人”,新的身份,也意味着全新的开始。
寺院里,红墙青瓦、凉亭桥阁、茂林修竹、一池碧潭、曲水流觞。游人漫步幽静的林径,寻一份清宁;老人们坐在亭下喝茶遛鸟,得一种悠哉。香火缭绕碧云天,心无挂碍无有怖。正如文殊院里的一幅对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声
寺院内除了佛教标志性的大殿之外,还有充满禅味的碑廊和千佛塔。
千佛塔为六角形,共11层,通高21米,塔身高15.2米。塔壁上铸999尊浮雕佛像,连同底层中央铜铸释迦牟尼佛像1尊,共1000尊,故得名千佛塔。塔身铸《华严经》、《法华经》等各类经文及建塔原因。飞檐翘角上装66条小青龙,配带响铃,微风习习,铃声朗朗。
塔的三面,建立的一个环绕长廊,称为“碑林”。 碑廊里面陈列着许多古碑文真迹,其中一幅是雍正年间果亲王的真迹。碑文上书“开甘露门”。“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也就是说,在获得法门佛理之后,要用来普度众生,为他们打开智慧之门。
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
穿梭于三条巷子的仿古建筑与现代商铺之间,感受着清明古街道遗留的历史韵味,赏悦雕廊古楼的斑驳之美;各类特色小店,也都别有风韵,传统文化与艺术无处不在,在一件件现代商品中传递着价值,也传承着文化。逛逛停停、走走看看、不知不觉就度过一个下午的漫游时光。
“小龙翻大江”火锅酒楼,也成了宽窄巷里一个游人参观拍照的热门景点。
小洋楼位于宽窄巷子内,罗马圆柱,西式拱形门窗,楼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成就了小洋楼。相传上个世纪的30年代,王姓军人买下这个带有洋楼的院落。抗战时,军人被召唤至前线,再也没有归来。就在这个小洋楼里,妻子却一直等待丈夫归来直至去世。
人民公园
来了成都,不逛逛人民公园,看看相亲角,广场舞;不到成都极负盛名的鹤鸣茶馆来杯盖碗茶,看看景,发发呆。便总觉得少了点地气。更何况,它离着宽窄巷不过一步之遥,走走便到,和老妈蹄花总店也不过一路之隔。逛完公园,喝完茶,再来碗蹄花汤滋补一下。这么惬意的事儿,又怎么能错过呢!
一竹椅、一壶水、一碗茶、一把扇、一天的时光就这样打发了,生命如此浪费也不失为一种美好。
锦里
到成都,锦里是必到之处,熙熙攘攘的游人,拥挤不堪的街道,人声鼎沸的吆喝,琳琅满目的小店,眼花缭乱的小吃......来到这里的人们一边诟病它过于商业化,嘈杂拥挤;一边仍亦步亦趋的淹没在人海声潮之中。目之所及,除了人还是人。想看看风景、建筑;想放松、休闲,请绕道。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夜幕下,灯火阑珊的锦里,又是另外一番模样。
春熙路
最后,以春熙路上国金中心的偷窥熊猫,作为此次成都之行的回顾结尾。大熊猫国宝,我们暂时告别,下次再见!
别这样看着我,我还会再回来的!
成都美食记
来到天府之国,自然美食美刻。
来到成都的第一顿午餐——宽窄巷里的宽坐火锅。
人民公园街对面的廖记棒棒鸡——夫妻肺片、麻辣鸡爪。
老妈蹄花汤总店——原味蹄花
在成都,总要尝一次正宗的川菜,每一道菜,都无辣不欢。
锦西芙蓉川菜酒楼——干锅菜花、宫保鸡丁、水煮肉片
写在最后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海子
第一次做旅行记录,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重温。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吃过的食物、携手同行的旅伴。
没有人能够打败时间,很多事情,我们很快就会忘记,即使你曾经很努力的想要记住。
可是没关系,时间带走的不过是记忆,那时那刻那些美好的感觉,一直会留存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