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青春中期的女孩的影片(14-17),女孩18岁之前,虽然年龄是青春中期,但影片的行为更像是早期到中期的发展,两者的区别就是早期与父母的冲突,中期体现在于外部异性的吸引力和焦虑,电影不仅仅是美国式的青春期女孩,普遍于所有的女孩子青春时光,主角过的如此灿烂激烈让人羡慕。对于每一个作为有女儿的母亲,以及成长中的女性是一种共鸣或者领悟。
影片开始于女主和妈妈在回家的路上,两人共同欣赏一部广播剧同时留下泪水,仅仅几秒钟后母女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女儿一怒之下推开车门、跳下车去…!青春期孩子就是这样以猝不及防、瞠目结舌地朝你扑来。似曾相识又那么陌生,熟悉到这是每一个少年的必经之路,相同的校服,卫衣,社团活动,同学之间的冲突,为学业的奋争。陌生于即便作为一个少年也各有各的不同,哪怕她们都是女生,如朱莉的、伯德、和尼娜。
弗洛伊德说过青少年最大的任务就是反抗权威,表现在要独立,建立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是精神的。克莉丝汀,她给自己取名lady bird有几种含义第一,是自己取名本身就是一种背叛,意思是你取得名字不好,我自己来取,改名字是对自己身份的再认同,比如有些明星都不是原来的名字,成龙,李小龙,甚至有些作家也用的是笔名。这是否也是一种对父母反抗的隐喻呢?第二个含义她用lady,翻译为女士,一个高中生,未满十八岁,在社会里就是未成年,起这个名字寓意很明显,对长大的渴望,渴望什么呢?可能就是bird,第三个含义,bird是一只鸟,看她的海报,是半人半鸟的具象,非常形象的表达了青春期孩子的特征,有动物的本能、未成熟的、又有人的思想。既依赖又独立。
与母亲的冲突,青春期孩子冲突解决到何种程度与同性父母有关。通过反抗权威建立自己的标准是一种进步,与早期未解决的俄狄浦斯冲突有关,我们见到太多的是男性与父亲的冲突,其实在女性与母亲之间一样,也有竞争,但会更复杂,因为女儿与妈妈是同一个性别,一方面要独立一方面要有认同,这种冰与火的对抗,导演把青春期女孩的情绪与各种关系描述的如此真实,与导演本身是女性有关,青春期女孩要完成身份认同要经历,先分离再认同,就是说她有和妈妈竞争的一面又要有认同的部分。
一方面,她和妈妈都很要强,共同欣赏一本书,很有爱,让她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有性行为,妈妈也认真回答,她从渣男身边孤单站在街道,母亲开车来接她,给她安慰,伯德对妈妈依赖足见一斑,但更多是冲突,比如房间的整理,选择什么学校,穿什么衣服参加活动,这不是母女之情而是一种竞争。
她反抗母亲为她安排教会学校上学,在母亲又为她选择大学时而爆发,除了不叫母亲给她取的名字而且愤而跳车都是一种真刀实枪的论战,父母就是在这种血雨腥风里败下阵来的,伯德的妈妈最后也没有和女儿和解,虽然我们都能看出妈妈对孩子的爱,伯德经历这一冲突也真诚向妈妈道歉,而妈妈的口是心非太像国内的妈妈,“刀子嘴豆腐心”。这也许与她的母亲有关,结尾处伯德认同了“克莉丝汀”这个名字,有人说是母女俩的和解,我倒认为是当自我有了认同,叫什么已经不那么重要,她回复成人的状态!成功度过的青春期。
学校里她也有一系列反抗权威的行为,比如自己数学不好就把数学老师的登记本偷走扔了,在听讲座时公然反对讲演者而且爆粗口,参演的社团角色也不去,羞辱修女等。都是特别能折腾。
选择男朋友,也有一个转变,先是社团的一个男孩,典型的高富帅,乖巧帅气礼貌,家里有大别墅,来约伯德的时候,还特别过来寒暄几句,而且又很纯情,和她在一起连胸都不敢碰一下,就是家长眼里的理想对象,分手了好长时间伯德妈妈还问相处的怎么样,看来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但是伯德很快就觉得索然无味,遇到摇滚少年,立刻就不理他了,第二个男友是个歌手少年,帅气,抽烟、有手机,逃学,和不同女孩子上床,经常谈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典型的“渣男”,所以伯德在选择异性朋友也经历了一个阶段:先找一个父母认为大众标准的理想角色,又找了一个自己理想的角色,最后发觉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是体验过了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现实与幻想的区别,虽然她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但她明白了哪些是不适合自己的,
除了反叛她也有自己的尝试,她参加社团,家里条件不好,想报考东部大学筹学费努力打工,圣诞节的时候看到满墙的英文字母,她也积极备战,考试的时候取得不错的成绩,另一方面积极申请好几个学校,为了保障,寻求父亲帮忙。对于人际关系她也不是无脑的女孩,如何做一件事她非常坚定且有智慧,尼娜,一个富家女,她尝试成功接触后在一起玩耍沟通,才发觉两人的三观不同,尼娜不想去外地,而伯德的理想在别处,这时她才想起她的好基友是朱莉,无论她说什么朱莉都祝福她,一起分享小秘密,
但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可以有这一系列尝试,有多少人是卡在社会常模理想化的生活里一潭死水,又有多少人困在渣男的坑里出不来,也有一部分说不定一个行为就成了不良少年,也有可能,在反抗父母的时候也像伯德一样推开车门,迎接的可能是生命的消逝,比如上周的被妈掌揍少年跳楼的事件。
来说说父亲的角色,在整部影片里,父亲的角色不多,但对于伯德却是一个支持的父亲,在她的青春期里父亲的角色略显弱而有力量,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示弱的父母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即在于此,孩子终于有一天要成为王,而父母还在权威上不愿放手,要不孩子就会顺从父母,难以超越,就像尼娜贪恋父母的全能感的保护里。或者像朱莉的父母一样残缺不全,从朱莉对数学老师的仰慕,有没有看出停在对父亲的崇拜里(二靠固着)。而伯德不一样,伯德有一个托底的父亲,所以他才敢对母亲挑战,达到对自己的女性的认同!而对于青春期儿子显然成长的不利很多,导演没有过多的角色给克莱尔,但蛛丝马迹里克莱尔得到爸爸的爱不多,更多来自妈妈的宠溺!难以分离!最后妹妹的一场争吵让哥哥幡然醒悟,改变了自己,穿起正装和爸爸竞争同一岗位,爸爸拥抱支持!算是皆大欢喜!略显仓促。不过对于主角伯德描写的就比较充分立体丰富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