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场读书会后的感悟
近期大火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中有这么一个片段,京州市公安局长赵东来,邀请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女处长陆亦可,参加了一场读书会,在会上,赵东来朗诵了一首诗,让陆亦可大跌眼镜:想不到一个舞枪弄棒的铁汉,居然能如此自如地舞文弄墨!
带着对读书会的一点好奇,周末,我也参加了一场读书会,由一位书友主讲庄子的《逍遥游》。讲毕,书友们各抒己见,交流心得,气氛热烈而和谐。书友们关于《逍遥游》、关于读书的讨论,似乎给了我一点点启迪,那就是,读书读什么?
读什么?读三个字,三个“美”。
一曰读“文”,即“美文”,读文中美丽的文字,优美的语境。《逍遥游》开篇一段话,就是如此:“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溟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段话一读出口,即令人怦然心动,心胸为之开阔。
关于这一点,中国文学,比比皆是。汉赋、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姑且不论,就是现代的白话文,也丝毫不逊色。
且看余秋雨先生《我在等你》中的片段: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
一连串八个“等你”,读起来,是不是令人遐思翩翩、神往不已呢?
其实,单就文辞文采论,六朝骈体文,当可作代表,可惜太过堆砌华丽辞藻,反而流于空泛。
二曰读“景”,即“美景”,读文中美丽的风景,迷人的风光。庄子的另外一篇文章《秋水》,开篇即言“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可作佐证。
南朝文豪吴均所作《与朱元思书》,全篇144字,几乎无一字不写景。开头提笔一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便将人带入富春江奇山异水的世界之中,使人顿生忘却尘俗之心。
当然了,中华文化,突出于“景”的名篇佳作,不计其数,中学课本中的《滕王阁序》即为其中之代表,楼以文名,千年不朽。
三曰读“意”,即“美意”,读文中美丽的意境,深邃的思想。说实话,《逍遥游》,我只是从中隐约读出了一点庄子“自由”的思想,就是篇末的一段话:“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斧斤,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而庄子籍以名之后世的“无为”思想,却是始终读不出来,这也是我参加《逍遥游》主题读书会的原因,希望能一解心中疑惑。惜乎结果并不如人意,疑惑只是解开了一点点。悟道在己,能悟一点点,也不错,这样的事,急不得。
个人喜爱“意”之高远奇绝的文章,当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名言名句,千古流芳。
个人喜爱“意”之高远奇绝的人,当推陶渊明,你看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活脱脱一个老农的形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个高士隐者的形象呼之欲出。
陶渊明的诗作、文章,文辞朴拙,明白如话,不矫揉,不生僻,所写的诗甚而至于不囿于平仄,但在中国文坛,能出陶渊明之右者,千年以来,几人敢当?无他,立意深远而已。
一本好书,一篇好文,一定是文、景、意三者兼具,区以别之的,只不过是其中某一点格外突出罢了,但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绝大多数文章书籍,均是以“意”传世,这一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否认得了。
啰嗦了一通,总之是觉得,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渺小、贫乏,越不敢读书;越觉得自己渺小、贫乏,又生出无穷之力支撑自己越要读下去,越要读更多的书。
读书吧,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