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买了杨绛的《我们仨》,梦幻文学的开篇看得我云里雾里,加上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叙述,一直没能体会作者的心境。前阵子舅妈来家里做客,参观我的书柜,她指了指这本书,说:你应该好好看看这个书,多多感受下家庭的温暖。我知道她说的是什么意思。果然,这一次读真的感觉不一样了,又想起那句话:成长跟不上,读再多的好书也是枉然。
“我们仨失散了”。作者用一个长长的梦描述了和丈夫、女儿分离的最后一段日子,所有梦中的意象都投射着她的情感,对女儿的依赖,心疼。整日奔波,只为和丈夫一站一站告别的不舍,那条小船终究还是汇入了大海。女儿走的时候杨绛说自己的心像是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一齐流下泪来。那些悲苦的离别回忆,在这长长的梦中或许能少一些现实的残酷,从无能为力的桎梏中解脱一二,比如杨绛说每晚回到“驿站”做梦还会飞去女儿的病房看她。而实际情况是她每日奔波照顾丈夫,只能在周末去看女儿。女儿在临走前的几天里,已经不能进食,还让人举着纸,写信给妈妈教她做简单的饭菜,细致到买什么菜,买多少钱的面...看到这部分已然泪奔。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从1935年到1997年,“我们仨”跟国家的命运一起风雨飘摇几十年,但“我们仨”在一起哪里都是家。他们一家人把琐碎生活中的奇闻逸事比做海浪褪去沙滩上留下的石子,无论谁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开的时候,都会相互写信分享自己每天生活的“石子”,杨绛也说,她跟丈夫年龄大了以后,与外界接触少,也更加的喜欢听女儿讲自己在外界的见闻。他们经常饭后会出去散步“探索”,常常四处观察,“格物致知”,很有乐趣。当然我更喜欢的是他们三个在家里各自安静读书写作的样子,这是她们的工作也是生活的乐趣。感觉自己的心好像一点点被融化,更加珍惜跟家人共处的日子,可以从更加舒服的角度理解爸爸以前说过的话。
杨绛先生给年轻人说过一句话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少想的太多”。她读书很多,文字内容却更多的是生活中平凡温暖的小事。“我们仨”和谐的缘分不知道是几世修来的福分,但也经历了平常人无法体会的悲欢离合。就像先生说的:一个人的锻炼好比磨香料,捣得愈碎,磨的愈细,香得愈浓烈。感谢成长,感谢生命中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