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泰戈尔的诗,既要细读,更要精读;既要逐词逐句读,更要综合立体读,分层次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泰戈尔,每个读者都可从泰戈尔的诗中读出自己,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自己融于诗,并把握好与诗人、与诗歌情感的距离。
读泰戈尔的诗,要向世界打开自己的心扉,让外面的世界与你的内心浑融交汇,让自然之光照亮你的心灵之泉,并跟随着泰戈尔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神性,让大自然馈赠给你人生力量。
泰戈尔的经典诗歌,都是在读大自然的秘密,在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如何才能回归本质本性。因此,读泰戈尔的诗,自己就要成为泰戈尔,成为泰戈尔诗中青葱的少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沉思的中年和睿智的老年。只有这样,你才能接近泰戈尔的精神世界,并通过泰戈尔的诗,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却越来越困惑的世界。
阅读泰戈尔的诗,要细读、精读、用心读,用情读,用脑读。做到“读,感,悟,通”四位一体。首先要综合了解泰戈尔的生平和创作,在此基础上对其诗歌进行逐字逐句“推敲”,揣其情感缘起和起伏波动,毫无保留地把心交到泰戈尔的诗中,把情融进诗中的情里。
阅读泰戈尔的诗,要学唐朝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泰戈尔诗中的情感和哲理都具有无穷的可阐释性,意蕴深厚但层次分明,因此阅读时要在自己内心反复演练泰戈尔的情感起伏发展过程、文字选择斟酌过程,以求准确、妥帖地把握泰戈尔诗歌的情感丰富性、意蕴层次感。
以《飞鸟集》中的两句诗为例: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这两句诗中的形象和景象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最常见的,但经泰戈尔之手为何成为了经典?
表面上看,“飞鸟”与“黄叶”一动一静,一唱一叹,“飞鸟”灵动自由,“黄叶”静居寂寞,这种日常生活是静谧安适的。但旦复旦兮,若单调的场景还重复性出现,似乎表达了作者的无聊和乏味。显然,对泰戈尔的诗而言,这只是浅层次的阅读感受。若深入思考,就会觉得这两句诗还应包括几层意思。
第一层:为何是泰戈尔将这幅景象写成了诗?诗人描写的这幅景象我们平常都不陌生,可只有泰戈尔写进诗并成为经典诗句。这说明,只有心中有诗,把生活看成诗的人,才能赋予普通生活以盎然诗意。这是诗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只有爱自然的诗人才能与自然保持这种密切关系。我们应像泰戈尔一样培养从平凡中看出诗意的习惯和能力。
第二层:泰戈尔为何选择如此平凡的生活景象入诗?泰戈尔有感于现实社会中人为物役,时时过着违背自然的生活,所以提醒我们抬眼望望湛蓝天空、熠熠星空下的世界。鸟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想歌唱就歌唱;黄叶春到发芽,秋到叶落,一草一木,皆有至理。人本也应与世界万物同栖同醒,但却沉迷于功利,执着于虚荣,早已对自然,也是对自己的天性熟视无睹了。黄叶之叹,实际上也是诗人之叹。叹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叹自然万物,人已倦于同心同唱。
第三层:这样的泰戈尔是隐逸诗人吗?这是误读和读懂泰戈尔的关键。泰戈尔常被习惯性地视为隐逸的诗人,似乎他只一味唱自己的歌,远离社会和人生。在这两句诗中,“飞鸟”是动的,每到一处就给人歌唱,并不贪恋回报,象征社会上给人带来快乐和美的人;“黄叶”静居一处,似乎顺其自然,但却只关心自己的喜悲,给别人带不来任何积极影响。泰戈尔是“飞鸟”诗人,他始终在关注着人的世界,而且也积极主张改革,改变印度和世界上的不公平现实,他公开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就是一例。这种金刚怒目形象与其沉思冥想的哲人形象并不矛盾。
第四层:泰戈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什么?短短两句诗,实际上浓缩了泰戈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泰戈尔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在泰戈尔看来,人的尊贵卑微,不取决于其社会地位,而在于是否有一颗爱人之心: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哪怕只会唱歌,只要爱人,能为别人带来益处,这样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若一心只想着自己的悲喜,自私自利,不为别人带来益处,即使位高权重,仍将孤独于世,这样的人生就是毫无价值的。这是典型的泰戈尔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一生所坚持的人生态度,也是其一生坚持劝谕世人的价值观。当然,也是理解其诗歌的钥匙。
读不出泰戈尔诗歌意蕴层次的人,读不懂泰戈尔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