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讲了理中汤在泄泻中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
当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有很多人会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从教材上学到的它就是太阴病的主方,这没有什么疑问啊!这应该没问题,我们在这里只是与大家来讨论,因为讨论对我们学中医是有用的。
伤寒论第273条辨: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痛。
太阳作为一个病,它表现的是腹满,呕吐,吃不下,还有腹泻,腹痛,如果用了下法,一定会造成胸下结痛。这是我们所熟悉的。
伤寒论第277条辨: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病,有下利,不渴,病机是里有寒,治疗应该用温法,方剂应该用四逆辈。这是伤寒论太阴篇里的原文。我们先看看四逆辈的药物组成:
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通脉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三两,附子大者一枚。
四逆加人参: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人参五钱。
通脉加猪胆汁:炙甘草二两,干姜三或四两,附子一枚,猪胆汁半合。
茯苓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人参一两,茯苓四两。
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等分
伤寒论中大概就这么多。
然后到了王浩古的《阴证略例》里《海藏老人内伤三阴例》
张仲景的伤寒论,我们通常会认为他是从外感来议论的,三阴病是从外伤三阴的角度来论述的,而到了张元素,王浩谷他们这个时代把内伤引进来内伤三阴例,内伤三阴例里有太阴,少阴,厥阴,在太阴病的主方他列的理中丸。
然后到《医宗金鉴》里面说,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医宗金鉴》是清代的,王浩古是元代的,最早的太阴病的主方是李东垣,应该是易水学派提出来的。至少在伤寒论里面没有这样说,而到了《医宗金鉴》里面,把理中合到四逆辈里面,在《医宗金鉴》之后,我们基本上认为理中汤就是太阴病的主方。
关于理中汤就是太阴病的主方,已经成了公理,不需要论证了。但是,我们需要思考。
《伤寒论》第277条辨:“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为什么不说当补之?而说温之。毕竟我们知道理中丸是温补的一个方子。
既然理中丸是太阴篇的主方,理中丸为什么没有出在太阴篇里面?而是出在蒮乱病篇。理中丸我们在太阴篇里是找不到的,只有在蒮乱病篇里才能找得到理中丸。
有人说伤寒论早就不是张仲景时代的伤寒论了,这种次序封篇是后人编的。不管是谁按这样的编次,编次我们现在伤寒论这个版本的人一定是一位高人,一定值得我们学习。他这样编,肯定有他的理由,肯定是故意把理中丸归到蒮乱病篇的,而不是无意的。并且很明确的说,宜服四逆辈,没有说宜服理中丸。他没有直接告诉你宜服理中丸,并且直接把理中丸放在蒮乱病篇,肯定他是有意的。那么,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