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平安里
大学里,特喜欢一位老师,教英语。虽然我英语渣到爆,但依然无法耽误我对她的喜欢。为什么喜欢她呢?因为大学里,你会见到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照本宣科,无所谓讲得怎么样,也无所谓学生听得怎么样——但她却对教课非常地用心,每次上课充满了无比的热情。
重点是,有天我们碰巧一起聊天,她说起自己是丁克(拒绝生育人群),我挺惊讶的,我就忍不住问:做丁克会不会被别人说太自私了?你不在乎周边人的看法么?她说:谁能真正做到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呢?我既然做不到就索性不与他们来往咯,耳不听为净。现在这个社会也不是八九十年代了,它给了女性更多选择的权利和空间。
我当时想到我的外婆。
我的外婆是典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从未考虑过自己的所得所失,全部心思都在她的家庭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可能我真的不太相信有这样无私的人。外婆身上充满了当年那个时代的印记:相夫教子、三从四德。
记得每次吃饭,她都是最后一个吃。会先把我们家大大小小十几口的饭都装好,看大家都端上碗了,自己才去慢悠悠地装点饭吃。从来都是这样,每次我们都劝她自己先吃不用管大家,她就说:我不饿,不急,先弄你们的。再说起外婆每回洗碗,我觉得都必须赋予一个“全球环保大使”的称号。用水之节省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能剩一滴水的绝不会浪费。倒不是因为外婆有多强的环保意识,而是——节省水费。每天早上更是天不亮就出门去买菜,因为小菜贩都是一大早就出摊,越早去就越能买到又便宜、又新鲜的蔬菜。
就是这么一个勤俭、持家、善良、慈爱的女人形象。
据外婆讲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差到无法想象,别说家徒四壁,那是根本就没家,每天都跟着母亲去外乞讨为生,挨家挨户要饭,以此为继。外婆至今都记得到某个地主家去讨饭的时候,被地主的狗扑上来咬的情境,狗仗人势、人穷被欺。
在出身凄苦和时代对女性的束缚这双重的现实压力之下,她有选择的空间吗?同时代的女性有选择的空间吗?如果外婆有选择的空间,她还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一生吗?
在她们那个时代的女性看来,今天这个时代的很多女性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不会洗衣做饭、不懂规矩礼数、放声谈论性生活、不愿生子、不想顾家等等,这还是个女人吗?
可是,我却觉得活得越不是“女人”,就越是我们这一代人幸福的地方。
时代在改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不合时代的理念必然凋谢。当我们吃饱穿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思考为什么女人一定要懂得洗衣做饭?一定懂得三从四德?一定要恪守规矩礼数?倘若你与上一代人讨论这些问题,我保证他们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他们依旧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传统就应该是这样的!没有为什么!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叫做《我就是不想做一个好姑娘》。我们不去讨论对不对,而是有人能写这样的文章,有人也喜欢看,如若换做八九十年代,会有这样的发声吗?人们哪里有的选择,一辈子都在家庭、社会与时代铺垫的轨道上小心翼翼地前行。
不单是女性。
我爸老爱跟我说起他小时候的穷苦日子,炒菜都没有油,一年都吃不到一回肉,天天就是吃馒头,还是吃那种玉米面蒸的馒头,又硬又难吃。尽管我爸当年是全县第一名的优秀三好学生,但由于家里条件太艰苦,也不得不早早辍学、务农帮扶家里。
那个时候的大多数人也没有选择的权利,生活已经如此艰难,谁还敢矫情?
所以,可能我们这一代人最大幸福的就是“有得选”,我们暂且不去评判各种各样的选择是好的还是坏的,但起码,我们有得选。而不是没得选。
庆幸我们自己还有可以去选择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被生活选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