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君的儿子今年上大班了,她最近听说别人家孩子已经可以做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汉子能认得五六百个,英语词汇量也有一百多,而自己家的那个十以内的加减法现在还不会呢,字也不识几个,她开始焦虑起来。看到周围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她也开始蠢蠢欲动,心想再不给孩子准备上,将来学习就跟不上了。
很多家长和小君有一样的想法,普遍认为计算、阅读和书写能力很重要,不提前做好准备,上了小学很有可能跟不上进度。可是让家长趋之若鹜的幼小衔接班真的能为入学做好准备吗?
&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过程,也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会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幼小衔接班能够助力以后的学习吗?
通过探查周围的几个幼小衔接班,发现它们就是专门针对即将升入小学阶段的幼儿开设的短期突击培训班,短期的开设一两个月,长一点的半年到一年。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先学一步,入学后就可以领先一步,起点高一点,以后也能轻松些。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幼小衔接班能够助力以后的学习吗?
幼小衔接班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数外知识,有的会拓展到奥数、国学、珠心算等。了解了幼小衔接班的学习模式,你会发现它就是一种典型的“超前学习”。那么“超前学习”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1、“超前学习”对孩子成长不利
“超前学习”会让孩子提前感受到来自中高考的压力,幼儿阶段孩子身体与心理尚未发育完善,而这种压力对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幼儿小手的骨骼发育还不成熟,无法做到持久用力,手腕肌肉力量也不足,过早锻炼孩子写字会造成手指变形。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也比较差,长时间写字势必会影响坐姿,进而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伤害,从而对孩子的脊椎发育造成伤害,也会影响孩子视力。
另外,幼小衔接班的学习强度大大超过了幼儿可以承受的范围,孩子猛地从幼儿园的“快乐教育”变成“棍棒教育”,这样的“急转弯”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加剧幼小衔接的难度,让孩子更难适应小学生活。
2、“超前学习”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愚笨”
过早接受读写算训练,由于这些知识并不契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虽然硬背下来,但是并不理解,无法促进儿童的智力生长。
它的教学方式也是简单的机械灌输,孩子过早地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让孩子对小学的学习生活留下了刻板的印象,消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被过早地消蚀,思维和想象力也受到抑制。
此外,如果父母对孩子设置过高的学习目标,孩子总达不到,或是学习的内容偏难,超越了孩子现有的领悟能力,孩子很容易产生受挫感,认为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深信自己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产生深切的无能感,丧失自信。而且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成为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以后他会拒绝接受新事物,变成畏手畏脚的“笨小孩”。
美国幼儿教育学家莉莲·凯茨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愚笨”。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3、“超前学习”让儿童获得的所谓 “优势”在未来1-2年里会消失殆尽
有专家对几所不同的小学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入学前系统学习过拼音的儿童第一次月考成绩平均分为98.6分,简单接触过拼音的儿童得分为95.68分,没有学过的儿童为92.32分。可以看出,系统学习过拼音的儿童一开始成绩确实高于后两者,但是差距并不大。
一学期后,他们的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入学前系统学习过拼音的儿童成绩平均分为95.57分,简单接触过拼音的儿童得分为95.58分,没学过拼音的儿童得分为95.53分。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三类儿童的成绩基本没什么差异,提前学习的优势已经几乎看不到了。提前学习过拼音的儿童退步的同时,没有学习过拼音的儿童进步却很明显。
在这方面,国内外很多专家早就得出过结论:超前学习让儿童获得的所谓 “优势”在未来1-2年里会消失殆尽,甚至一些超前学习的儿童,由于接受了机械训练,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老师曾说过,从她的多年教学工作中发现,最感困难的并不是那些在学前期掌握知识技能不足的孩子,而是那些没有学习愿望,学习积极性低下的儿童。
所以,我们要做与儿童身心特征发展相适应的事情,遵循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曾说:“小学生学会‘1+1=2’的意义远大于大学生学会微积分。”可见幼升小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小升初与初升高。既然幼小衔接班无法帮助我们,那作为家长,我们要为孩子入学做好哪些准备呢?
&入学需要做的准备:
1、儿童心理准备
湖北宜昌某小学曾面向近两千名幼儿园大班家长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竟有超过50%的家长从没有想过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心理准备。其实,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阶段,幼儿园主要以游戏教学为主,到了小学主要以书本学习为主,这样的变化很多孩子会不适应,那么家长带着孩子提前做好入学心理准备就很有必要。
所谓的“心理准备”主要是指让孩子对上小学产生期待。首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语言引导,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快幼儿园毕业,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你想不想知道小学生是怎么上课的吗?”可以用轻松的、正面的语言和孩子聊一聊小学生活。
其次,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请身边正在上小学的小朋友,给孩子讲讲小学愉快的经历。如果可以,最好能带着孩子走进小学,亲身体验一下小学的课堂。
另外,家长一定不要用“看你现在不听话,上小学了就有老师来管你喽!”类似负面的语言来吓唬孩子,应当多说一些鼓励的话“你真棒,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让孩子觉得上小学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2、 生活、学习习惯准备
幼儿园里一般三个老师照顾二三十个孩子,因为孩子比较小,很多能力还没有发展好,老师会对孩子格外照顾。但是到了小学,一个老师要面对四五十甚至大几十人的班级,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所以家长要在平时注意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入学前学会自己穿衣吃饭、整理自己的东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幼儿园里主要以游戏、故事教学为主,是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孩子比较自由。到了小学变成以教授课本知识为主,每堂课要坐45分钟,老师也会要求更加严格,每天还有作业要完成。强制性和功利性的教学方式对于那些调皮爱动自由惯了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所以,入学前家长有必要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如果孩子没有树立规则意识,上课总是坐不住,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很有可能会把孩子归为“坏学生”一列,长此以往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孩子自己也可能会对规则重重的学校生活心生反感,自然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
所以,为了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集体生活,平时就要给孩子灌输规则意识,让孩子提前适应学校生活。
3、 学习品质和兴趣准备
由于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增加,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愈加重要,从知识储备型教育方式向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一种趋势。
日本针对入学准备也曾提出过,适应小学学习的基本素质是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语言能力、能够专心游戏、富有创造性、能够坚持、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关心周围环境。而这些基本素质又可以统称为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在智力层面包括注意力、理解力、阅读力、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在个性品质层面又包括责任心、自信心、意志力、自制力。
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这三方面是互相作用影响,互相促进发展的。一般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至少是由于其中的一方面乃至三方面不足造成的。
家长不妨对自家孩子的学习品质进行一下评估,可以问一问以下几个问题:
*是否能够主动讲述幼儿园发生的有趣事情?
*能够长期坚持某项良好习惯(如每天刷牙,每天阅读)?
*是否对自然界的新事物或变化表现出好奇与兴趣?
*是否乐意接受自己喜欢的任务,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能否较长时间完成一件事情?
*是否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活动?
*能否有头有尾做好事情,坚持完成预定任务?
*有没有时间观念,能否按时作息、按时完成任务?
*懂不懂得与人合作?
*学习活动中,是否不易被周围其他事物干扰,注意力集中?
*中断一段时间的活动还能否接着做?
*是否喜欢反复拆装玩具或玩弄物品?
*能够记起并描述一些有趣的事情或想法?
*能够记起并描述一些有趣的事情或想法
针对以上的测评结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品质会有大概的了解。
孩子的学习品质决定了以后在学业上的表现,所以家长要针对自家孩子问题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例如:要想加强孩子的阅读力,家长要养成亲子共读的习惯,每天陪孩子读书半小时,自己也要给孩子做好示范,在家庭里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要想提升专注力,就要关掉电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要随便打断孩子。
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对学习的兴趣才是入学准备的重中之重,拥有它就是拥有了孩子未来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动力。
4、端正学习动机
被媒体称为传奇的歌手陈美玲,在大红大紫的时候突然宣布隐退进修,自己斯坦福博士毕业后,相继把三个儿子也送进斯坦福学习。陈美玲曾在书中分享过,她的大儿子小时候问她自己为什么要上学,她知道大儿子希望将来长大了做一名厨师,就对孩子说“当厨师的话,买东西的时候必须会称量、会算账。为了不弄错菜单,还要会认字。去学校,这些都可以学到”。她告诉孩子上学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是人生的奖赏。
前苏联心理学家K.B.巴尔金也曾提出过,入学准备主要有3方面:一般发展、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和学习动机。
入学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学习非常重要,就像我们出发前,首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出发。这项工作不急于一时,可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入学准备只是个开始。
孔夫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而学很难走得长远,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要让孩子意识到学习不是为家长,也不是为老师,而是为自己。只有这样才会拥有持久而又稳定的内驱力,上学也会更加积极。
5、入学前家长心理建设
入学前除了孩子要做好心理准备,家长心理建设也同样重要。现在每个家庭都很关注孩子的成长,害怕错过任何一个成长细节,这个过程中拿孩子进行比较也在所难免,所以家长首先要学会理性对待孩子之间的差异性。
有的孩子平时阅读多,识字多,知识面比较广,语言表达能力强一些,对学习感兴趣,无形中起点就高一些,当然不是急功近利拔高的结果。
而那些起点低的孩子,家长也不必着急,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慢慢地孩子各方面能力也会发展起来。
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互相攀比,导致变得急功近利对孩子施加压力,扼杀了孩子学习兴趣这棵幼苗。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具备强健的身体和持久的动力,不能用短跑的心态去应对。过于关注起跑,开始可能会领先,接下来却会体力不支,失去动力。入学准备不是揠苗助长,强行拔高,而应当是贯穿在整个童年早期连贯渐进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