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公文写作经验提醒我,文学写作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规模法度”,但又不能只停留在学习理论层面上。毕竟,写作是一项实践性活动,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最终是要拿出作品来才算完的。这就与学生时代的课堂学习存在较大的区别了。
学生时代的课堂学习是以记忆为主的,苦学狂背书本中的各种公式、原理,其目的是要把这些知识牢牢地存储在大脑里,到考试的时候再从记忆中提取出来,默写在试卷上,得到高分。至于这些公式、原理能够用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是全然顾不得的。
这种类型的学习,活像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所描述的“蚂蚁式学习”:只知道不停的采集食物,囤积粮食,从不想尝试将采集回来的东西变得更可口些。学习时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照单全收,不假思索的记忆下来,不去主动的思考、组织与内化,纯碎是物理的机械的被动式学习。
不少朋友为了尽快提高公文写作水平,报名参加了各种花样的写作培训班,每天晚上一节不落地听课学习,唯恐错过了哪位老师的写作秘籍。他们觉得:学习公文写作就像数学上的“一加一等于二”,学到的方法技巧越多,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得越快。不能不说这是深受学生时代课堂学习的“毒害”。
学习写作的目的在“写”,不在“学”,要学却不能只学。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随笔》一书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
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的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孔子很早就提醒我们:学而不思则罔。累积知识而不去思考和运用,只会让人愈来愈糊涂,更可能是有危险的。
孔子认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学思并用。“学”“思”并“用”就要对所学知识联系个人已有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对照个人已有的实践经验反复印证,将其转化为解决新的实践问题的方法工具。
也就是说,真正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物理堆砌,更像是各类知识的化学反应,有其堪称完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习公文写作时,我所采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学理论”+“勤练笔”+“析研范文”=“写作能力”。
要想达到化合反应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缺少哪一样反应物都不行,反应物比例不均衡也不行。
至此,我为自己的文学写作道路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开端:“学习原理、刻意练习、析研范文”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坚持下去,即可养成有关文学写作的好习惯。
虽然无论怎样努力,我们始终不能知道何时才能达到彼岸,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此坚持下去就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