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半生为农,我则农村土生土长,后随母亲迁居城市。虽久居城市多年,但骨子里那份农家习气依然顽固不改。城中的超市虽然比比皆是,但和母亲去周边赶集逛会依然是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平日里陪母亲赶集逛会也成了一大休闲散心的乐事。
农村乡镇都有集日,多是周边几个乡镇按阴历日期排,你镇上是1、4、7逢集,他镇上则是2、5、8,另一个镇自然是3、6、9有集。集市的形成追逆久远,源于夏、商,各地叫法不同,起初的集市只是牲畜、家禽的以货易货。
赶集这一叫法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早年间道路不畅交通不便,出行多以步行为主。去集市上售卖猪马牛羊都是用绳牵着,用鞭子赶着走。时间久了,大家就习惯了把赶着牲畜上集市叫:赶集,这或许就是真正“赶集”一词的由来。后经延续发展到今日的集市已是包罗万象,从牲畜家禽、家电农具、日杂百货、到鞋袜衣帽、花鸟鱼虫、饮食娱乐,等等。集市不仅仅是一个买卖供需场所,也是休闲娱乐郊游散心的大型公共场所,以至于农村的青年谈情说爱、相亲见面也多在集市上。
赶集图的是上通天、下接地,天地融合、豁达敞亮的感觉;赶集图的是那份嘈杂热闹、拥挤不堪的人气;赶集图的是那份谦和随意,你或走或站、或蹲或坐、或买或卖一切随你,你可肆意与摊主搞价闲聊,买不买一切随你;赶集图的是那份悠闲自得的随意,逛的时候多,买的时候少。赶集常能碰到亲戚旧友或者熟人,拉几句家常序一段旧情。
现在城市中大型超市比比皆是,商品上万种,上下好几层,冬暖夏凉,从头到脚的穿,从吃到玩的用,多是一站式服务,含盖千秋无所不能。但超市再大再美,终究有边有顶,而集市则四周无界,天地融通,四野相望四通八达随意扩充。去超市目的相对明确,去赶集或许就没有目的,不买不卖,就是看热闹闲逛找乐子,释放或是缓解心情。
赶集有别于去超市,陪同父母赶集图的就是高兴快乐随意,赶集是一种思念回味和回忆,更多是寻找那份残留在骨子和血液里的遗风旧俗和乡土乡情。
无事我常开车带上父母去周边赶集逛会,最近的去文林路逛狗市,远一点的去武功逛河滩会。赶集逛会不为买卖
,图的就是自由舒坦随心所欲的走走看看。有时随手买几件只有集市才有的农家的物件,明知无用买回家只为看看。
周末无事我便开车带父母去城外转转,开车游走总是心情愉悦。沿途父亲不无感慨盛赞国家的建设,母亲则忧心的说:好好的地不种粮食修这么宽的路、那么大的公园,以后万一和外国打起仗来,人家不卖给咱粮食咋办?母亲的焦虑不是杞人忧天没有道理,这话袁隆平也曾说过。母亲半生为农热爱土地,母亲叹息大片土地荒芜,大量土地修公园修路,而粮食又不能自给自足。母亲每天都看华商报、看手机新闻,母亲熟知国际动态与国内形势。
车行渭河南岸,过桥便是兴平的阜寨。正逢阜寨今日有集,街上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与父母不谋而合便停车赶集,父亲喜欢独行那就随他,我与母亲走着看着不时的问问价钱。集市上的乡村实景画面与人文情趣在超市是看不到的,天地无边、豁达敞亮。或坐着吃一碗油炒粉、一碗羊血饸络,或站着吃一根麻花、一个油糕,谁家摊前桌下的卫生纸、塑料袋垃圾越多,谁家就会人多生意更好。卫生虽不如饭店,味道却绝对正宗。当街碰见熟人亲戚说几句闲话、唠几句嗑,从不顾及四周车辆与行人,农民活的就是适阔随意洒脱。母亲在集市上问问菜价、看看吃食,在炸麻花的摊前看着人家搓麻花熟练的手法如同杂耍,炸油糕的一团面在手如同变魔术戏法。
母亲在每个餐饮摊点前驻足观看时,我便问母亲想不想吃,母亲都说不吃就看看,转身又向前走去。一个卖凉糕摊前母亲又停步观看,凉糕这种吃食偶尔只能在集市古会见到。这吃食卖家不需要摊位,一辆自行车见空一停就行,或停在路边、或停在十字路中,如有车过自行车往前一推继续叫卖。 这吃食是在自行车后座上固定一块四四方方一尺多的木板,把半尺高的凉糕放在木板上。旁边挂二个小桶,一个桶放竹签一个桶盛水 ,切凉糕前先把刀在水桶里沾上水,切出的凉糕光滑整齐不粘刀。凉糕都切成大小相同三指宽的等腰三角形,插上竹签三块钱一块售卖,买的人拿在手上边走边吃。见母亲又站在凉糕车后驻足观看。这次我没有再问母亲,直接买了一块凉糕递给母亲,母亲像一个文静矜持的女孩面带羞涩,小心翼翼拿着插着竹签的凉糕边走边吃。
集市上的东西没有门店费还是比城里便宜很多,我与父母各样蔬菜水果买了一大堆,这才一路说笑着开车与父母进城回家。
我常常带上父母赶集逛会,赶集逛会已不再是单一采购商品,而是一种休闲释怀和放松,一种对曾经农村生活的追忆和思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赶集我更喜欢听那原生态的鸡鸣狗叫,而非那假惺惺的嘘寒问暖。做一个平淡的市井小民,天天陪伴父母左右,而非高官富商天天忙于尔虞我诈的应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