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TWG Tea Club读书会推荐,读到刘同这本书《一个人就一个人》。孤陋寡闻,此前完全不知晓作者,原来是已出了好几本书的青年才俊。
看着书名,有种小年轻死犟的味道,倒是吸引了注意。因为新近回国,见了不少朋友,我们这个年纪,不少朋友的孩子都到了或接近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不少父母开始郁闷,因为有些孩子不想结婚,或不想要孩子,甚至还有根本不想谈恋爱的。莫非这本书反映了当代青年的心声?于是,带着这个困惑读完这本书。
一、作者简介
刘同,1981.2.27出生于湖南郴州,双鱼座,现任光线影业副总裁,是当代青年作家,已出版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我在未来等你》等书籍,作品荣获2017年度亚洲好书榜总榜冠军、亚洲好书榜2018年度十大热书等多个奖项。
二、全书概览
《一个人就一个人》出版于2020年,作者39岁时。
全书分为三个章:主题分为“一个人 应该一个人”、“一个人 可以一个人”、“一个人 就一个人”。是以生活随笔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及思考,涉及职场、爱情、亲情、友情、乡愁、梦想等。
作为一位逻辑思维比较强的读者,总想试图理清全书框架与逻辑。但很遗憾,虽然作者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心理状态有一些表达,但每个章节的文章与该章节的主题似乎并不存在强相关的对应。在我看来,不如直接分为亲情、友情、职场更明确,但可能又会欠缺一定的吸引力。
三、读书随感
1.职场励志故事值得借鉴
刘同的职场生涯有几个相关键时候的选择:
大学专业:刘同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爸爸是医院的教授,妈妈是护士长,父母从小就想让他当医生,但他却固执地选择了中文系,为此和父母关系僵化了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与父亲的关系相当紧张。
第一次跳槽:毕业后,刘同进入了湖南电视台工作,两年后跳槽到光线传媒,成为一个普通但很勇敢的北漂。
职场上升阶段:在职场面临过整个部门解散、也曾被怀疑、被审查。最终,刘同从24岁到35岁,职位从节目策划升职到了光线影业副总裁。
对于梦想到一个更大的舞台寻找机会,刘同职场生涯的心路历程应当很多人都有共鸣。
作者对于职场能有如此翔实生动描述,应得益于其爱总结爱思考爱写作,得以及时且准确地纪录下来。
反观自己,多年职场,完全聚焦工作,也写,但写的是工作强相关的材料,对于背后的心路历程却完全缺失。现在回首,仅有一些模糊的印记,想想很是遗憾。
2.一个善于思考与总结的人生一定不会太差
阅读本书,能看到作者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刘同说蛮喜欢问自己问题。书中对于提问有不少精彩的描述。
也许独立有很多种呈现方式,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向自己提问,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自己承担。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对象,那真的就是人生的锦上添花,但是能够独立于不依附任何关系,而独立于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且能够解决问题,其实对你才是对你人生的雪中送炭
以前觉得看一个人的成熟不成熟, 要看他是如何回答问题的,后来意识到,看一个人成熟不成熟,要看他是如何提问题的。
问的问题太少,证明对方思考也很少。问的问题有逻辑错误,证明这个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考逻辑。
以前觉得自己很会回答问题,后来才知道学会在什么时机提出最好的问题才更好。
——刘同《一个人就一个人》
刘同书中有一章提出十个问题。这些问题就我而言,很多都未曾思考,甚至一时半回都不知如何作答。
1.你正在另一个城市工作或学习吗?还记得刚到这里时的感觉吗?
2.你觉得有多少存款才能够松一口气?如果有一大笔钱,你想用它做什么?
3.你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是什么时候?
4.上一次哭是因为什么?
5.你觉得三年后的自己会做什么?
6.你是怎样认识最好的朋友的?
7.你的人生还会有变化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你做了哪些准备?
8.你还记得读书时的梦想吗?实现了吗?周围有实现你的梦想的朋友吗?
9.你觉得一个人最大的孤独是什么?
10.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思考的同时,还善于总结,比如在38岁生日,39岁生日时都写有个人总结。也许其中有句话会触动某些人,也许完全不起任何作用,但作者这种善于思考与总结的态度是值得欣赏的。
3.关于朋友
刘同在本书中有很多关于朋友的人生故事,以及对于朋友的理解,这部分让我很共鸣,感觉我们在这些方面是一类人:恋旧、重情。
老朋友不会莫名消失,不会让人尴尬,自己有老朋友很好,自己也成为别人的老朋友更好。
“常见面”并不是常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河流,都要在自己的河流里划桨逆流而上,所以“无法常见面”才是生活的本质。
我们很少见面,却是老朋友,只有老朋友才能在相处时想说可以一直说,不想说便可以什么都不说,而一切都那么舒服。
你惦记着别人,别人也在心里念叨你。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想起老朋友,心里是暖的、安心的。
4.关于“一个人”
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本篇开头的困惑: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走入婚姻而选择一个人?
刘同在微博上,写给读者说:“愿你可以一个人,愿你不是一个人,愿你随时一个人。”这是三层祝愿,可以一个人,是拥有独处的能力;不是一个人,是希望我们有我们可以陪伴的人;随时一个人,是希望我们可以随时保持一个人的状态,独立而自如。看起来,刘同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从全书看来,刘同是一位很独立自主、积极向上、追求自我成长的人。
在本书中并没有找到我想知道的答案,只知道今年40岁的刘同现在仍单着。对现在年轻人为何更倾向选择单身,似乎可以理解,也有所不解。
一个人真的好吗?我没有体验过,无法回答,相信每个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于我而言,生而为人,首先要成为人,一个独立的人,不依赖于他人。其次是一个社会人,需承担起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等。最终的结果,没有你,我过得很好,因为有了你,我变得更好,一加一应大于二。反之,如果因为你,我变得更差,只是消耗,那不如一个人乐得自在。
结语:读书,遇见自己
平常多读经典,但偶尔读读当代的书,我就幻想他是身边的一个朋友,听他倾诉,与他交流,也不无启发。与刘同肯定是有代沟,但因身处同一个时代,比起一些经典书籍,读来更易接受。例如,除了上面已写的几点感想外,书中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微信群、朋友圈等都有个人见解,很容易产生共鸣。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我们一生,其实都在寻找自我,成为更好的自我。关于如何了解自己,山本耀司的说法正好表达了我的想法。
那撞上什么呢?
可以是现实中的一个人,可以是一本书。
开卷有益,多读书吧,打开一本书,就象结识一个朋友,了解他是怎样一种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与自己再作一个比对,就象照镜子一样,看见彼此的差异,最终看清自己,然后努力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