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优酷上线了一档叫《这就是街舞》的新节目,见名知意,
是关于街舞的综艺,与《中国有嘻哈》类似,节目效果很流畅,不用快进就看完了一整期。在第一期节目中,有一个叫沈子皓的选手,在得知自己被淘汰后,不平地想要证明自己,队长黄子韬大度地让他进行了两次battle,最终耐心地将他劝退。过程中选手沈子皓一直都在坚持。
什么是内心强大
节目过后,在微博上搜了关键词“沈子皓”,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负面。不难理解,过程中场面一度非常尴尬,该选手的行为几乎让他吸附了所有的负面标签:“死皮赖脸”、“不尊重人”、“阿谀讨好”、“两面三刀”。。。
虽然我不认为这一段出自节目组的设计,可事实上,这些让人讨厌的点使大部分观众积累了足够的反感,在节目效果上营造了足够剧烈的冲突。
可能只有像我这样奇怪的人才会在看到这一段时被深深地感动,由于思维的发散,当时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内心强大?
有人把内心强大归因于智商(这个人就是以前的我),认为智商高的人看得到更远的未来,于是在选择的时候更坚定,更不容易放弃,展示出强大的内心。
我(现在)觉得这个说法倒置了因果,由于一个人足够聪明所以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未来,进而做到了成功。这个人不是因为内心强大而成事,而是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未来,在别人想要放弃的时候他意志坚定不妥协,从而给别人以内心强大的幻觉,可实际上,这事儿他完全不需要纠结。
一个栗子:
假设,现在有人使用了哥伦布同时期的航海设备,也经历了同样的苦难到达美洲,单从这件事情来论,可以说明这个人与哥伦布拥有同样强大的内心吗?
恐怕不能,因为有一个信息他始终不会怀疑:美洲真实存在,而且就在那里!
心理学上讲:
如果一件事情做不好,说明我没有能力控制它变得更好,那么我至少可以毁掉它,这样还可以证明我对这件事还拥有实实在在的控制权,以满足人性底层的自恋。丧失希望就打击了这种自恋,这就是为什么放弃如此普遍,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普遍要看得到希望才能做下去。
由于他更不容易丧失希望,也就更容易完成任务。
从这个角度,内心最强大的人是那些看不到希望时仍能坚持不放弃的人,因为这违反人性。这也是让我感动的地方,沈子皓尴尬地杵着,用一个个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理由硬撑,可能这是他面临的很艰难的时刻了,他选择抗。
死磕比佛系有趣
上一段从来理论上分析了内心强大的逻辑,拥有非常清晰的确定性结论。只是,真实的世界要比理论复杂,我们从未面临一个确定的未来,从未有人提前知道在这个时代笃定不同方向的人最终结果,确定的对错只是事后才拥有的维度。 我们面临着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一个概率的世界。面对这样的世界:应该如何自处?
拥抱概率,尽全力把遇到的事情做好!
节目里很多旁白的声音已经出现了:
凉了已经。。。
别了。。。
还有好多人在后面呢。。。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种声音,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会为别人考虑,会锻炼出极好的分寸感。我们都同意这样的生活会非常融洽,不容易起冲突;
可是在重要的事情上,该有的冲突迟早要有,该来的竞争迟早会来。佛系地态度里,无论是真不在乎还在碍于情面假装不在于,都没有据理力争来得积极和良性。对于创业者来说,死磕就更重要了:创业的时候我们难以区分 识时务地放弃 与 坚持到底 之间的平衡点,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就是死磕到底。死磕是在未知中获胜的一个法宝,既然我们都不知道谁是对的,我通过死磕来增大选项获胜概率,这很科学!
有人应该会觉得我在宣传类似不要脸致胜的观点,这一点我并不担心,因为量变引起质变,事情都有程度的不同,以大多数人的薄脸皮,以大多数人并不强大的内心,以大多数人低下的执行力,这件事还到不了起负面作用的程度。
少年的内心
即使内心强大,也要自洽,我猜想,这个阶段的沈子皓同学有一肚子的委屈,觉得这个世界无比黑暗,自己处处被针对。看到这篇“捧”他的文章应该很高兴,看到diss他的文章应该很生气。
可是少年,你的跳舞可能真的需要再提高:
必须承认,跳舞作为一个行业,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评判,作为观众我是看不懂的,我只能打赌专业的导师们会说出真实的评价。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黄子韬先生说沈子皓的舞蹈不够漂亮、不够有感染力,那么我选择相信这是专业人员的共识。冯唐在批评韩寒的小说时,说专业的写作者有一条金线,没过线的人不知道有这一条线,过了线的知道一定有这一条线。我问过很多唱歌画画的从业人员, 大家都倾向于相信金线理论,也倾向于同意一个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在专业领域是有共识的。即便是自带流量的冯唐,当年也经受了韩寒粉丝的批量攻击,最后不堪重负找矮大紧倾诉;如果情况倒置,如果坐拥千万粉丝的是沈子皓而不是黄子韬,很可能舆论会倒转过来:“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
只是,不管舆论最终是什么样,金线还是金线,专业人员的共识不会改变。
当然少年,其他方面的错也应该注意:
不要试图通过套近乎、道德绑架的方式来赢得好感,比如:他为了选择黄子韬,专门学习了转体360等。因为站在节目质量、导师人设以及导师人气的角度,这样的方式一定是减分的,可能临场的应激思考意识不到这一点。
只是少年,
无论如何,
路还长,你还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