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这本书非常实用,笑来老师说这本书改变了他。同样这本书也可以改变很多人,边阅读、边思考、边对照自己思维,很清晰的让我了解到自己及身边人,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这本书我也是刚阅读,我要把每个篇章做阅读笔记,这也是我加入007阅读的第一本书。写作我想从阅读笔记开始,写下自己的理解跟战友分享。
第一篇章作者运用自我的形成 、 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 观念的影响、大众文化的影响、来让读者进行身临其境的思考。
作者从“我”的形成开始讲解,用问的方式让读者来思考。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谁,你怎么回答,简单的回答就是姓和名。
如果对方再问你,你是谁,显然对方想要了解你更多。这个时候你不得不说出更详细的信息,身高体重,爱好习惯,职业是什么 、喜欢的人物是谁 、讨厌的人是谁,感情和智力都是对方想知道的。
然而对方又问“你是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
如何成为的想想,我的性格、思维方式、选择等等,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我。
作者提到这样的回答也许是自然的,可以说是正确的。但在更大的意义上说,事实并非如此。
世界对我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这句话才是作者要讲的主题,我们认为我的形成是我自己的思维模式决定的。作者的观点(我的思考结果是来自于我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后边会有详细的介绍。
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作者提到,人类是特殊的物种,生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方。生活这个时间和地点的人,由当时的环境、文化、信仰和习惯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都限制了你的经验,并影响着你的思维模式。
这个就连接到前面讲的问题,我是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
上面的三个问答,如果我是生活在宋朝时代,我回答的内容,我的想法还会是一样的吗?肯定不是了,回答的内容肯定是宋朝时代的话题。即便你叛逆你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价值观,它们依然会影响你做出的反应。
观念的影响
观念简单的去理解它是一个人的思想、认知、在脑子里留下意识,然后形成经验,最后变成行动准则。
许多老师和父母向年幼孩子們以鼓励方式表达的观念:「你如果相信自己,就能夠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由此可以推導出,除了信念以外,其他任何东西(才能或者勤劳)都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两个观念是等价的,是理由在于,它們的意义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作者原話)
观念的影响,我们平时只注重观念表面的价值,从不去从它们相关的含义和藴涵意义上来理解它们。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准则确是观念的蕴涵意义所致。
作者提到了一些观念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的事件。一个多世纪以前在心里学流行者的,其影响延续至今的一个“智力是由遗传决定的,并且不能增加”的观念。当教育部门看到这个观念后,学生的学术课程改为了专业课程。学校不在试图提升学生智力。计划生育部门则是强制底层阶级人群进行绝育手术其强制行为和手段比较残酷,等等其他防止及鄙视底智力人群的案例。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无数观念将以类似的方式、影响着我们信念和行为。有可能我们现在的某些观念,在将来都有可能被推翻。
大众文化的影响
再过去的时代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老师同学。而现在孩子接触的都是精心设计让人沉迷于其中的游戏及电视剧综艺节目。据统计一个18岁的少年,作业时间是1300小时,看广告时间则是75万小时,人的大脑已经被媒体占据了,大脑喜欢上新鲜的刺激,讨厌乏味的学习。
大众文化对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无异就是媒体利用人性的弱点对人进行狂轰滥炸。广告经常描绘消遣比工作更让人满足,自满比自制更令人渴望,物质主义比理想主义更有意义。
电视制作运用频繁的场景转换和感官诉求(暴力 、恋爱、邂逅),以维持观众对电视兴趣不减。作者分析了观众能承受的注意力转换,一个广告到令一个广告再到电视剧,一小时转换78次。注意力转换一小时超过了800次。有时15秒的商业广告切换次数达到6~54次不等。
这种控制使许多人不能形成一种成熟的注意力跨度。他们期望教室和工作场所也能提供像电视中得到的连续刺激。当然这种要求是不可能满足的,当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枯燥无味,身心产生厌烦疲惫,内心开始浮躁不安。
现在的媒体无异是非常成功的,紧紧抓住人的内心不放,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在媒体上一步一步的得到满足。
被操纵的“学问”
毫无疑问,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做法自古就有。直到20世纪早期,俄罗斯心理学教授巴甫洛夫发表有关他的后天习得的条件反射成果后。操纵才成为一门学问。(巴甫洛夫发现,喂狗时摇铃,可以形成狗一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的习惯,甚至在没有食物给它时也是如此。)
美国心里学家沃特森对巴甫洛夫的研究印象深刻。他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行为上面,对一名婴儿进行实验,让婴儿伸手触摸老鼠时,沃特森就用锤子敲打金属,婴儿变的恐惧起来。最后婴儿看到老鼠或者毛绒绒的玩具也会大哭起来。这个研究是沃特人成为了“行为主义之父”的头街。
沃特森将行为主义原来用于广告一事则鲜为人知。他职业生涯的后期为广告机构工作,他很快发现,对消费者最有效的吸引不在思维而在情感。他告诉广告商,消费者看到某些惧怕的事情会引起中等程度的愤怒。看到一些美好的画面(恋爱或者爱慕)会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度需求,或者是习惯性需要的事情。这个发现非常成功,看看现在广告明星代言,美好的画面促进产品销量。
而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不会被画面控制,很多的实验证明这样看法是错误的,
广告商试图通过一遍遍重复这些观念来强化这些印象。人们听的多了,就耳熟能详。很快它就与那些经过慎重考虑的思想难以区分。令人悲哀的事,这种包装方式往往如此有效,以至观众、听众或者读者根本不能做出自己的决定。
心理学的影响
前面我们了解到,我们人的思维形成,影响因素有很多种。那么我们了解下心理学能带给我们什么,人的内心到底需要什么。
以下书中片段。
在几十年前,提请人们要自律、自我批评和谦虚。提请他们践行自我否定,期望有自知之明,以一种确保维护自尊的方式来行事。自我中心被视为恶行。
而现在这些理论都发生了变化,这些理论都发生了颠倒性的改变,自尊在19世纪是错误的称赞。而现在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要求,人们开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自我中心从恶行变成了美德,那些为了帮助别人而献出宝贵生你的人,曾被认为是英雄,而现在被认为是取悦他人的疾病。成功和幸福的规则始于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应付工作的人,表现差的人,浪费钱物的人,被诊断为缺少自尊。
很明显两种不同的观点,肯定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风格。而我们身边也有以自我中心的人,不同时代的人观点不同,确实很难长期相处在一起。
在自信心的观点上面,作者提到一个案例,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改变学生的自我形象而提高这些孩子成绩的令人吃惊的结果。这位教育工作者观察到,当孩子们觉得自己在某个课目上表现愚笨时,他们就会无意识地以行为去证实这种自我形象,他们觉得自己愚笨,所以行动也表现得如此。这位教育工作者推断出,正是这种失败主义态度而不是能力上的任何缺陷破坏了他们的努力。当改变了孩子们的自我形象,孩子们的表现将不再是愚笨的了!从这个例子得出,我们的经验对我们产生一种自我催眠的作用,这意味着一种有关我们自己的结论,从而促使我们将其他变为现实。
马斯洛用金字塔形式表示出人的需求层次,最底层是生理需求,依次是安全感的需要、归属和关爱需要、自尊和认可的需要、顶端就是自我实现需要。
心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超越。弗兰克尔认为,人的一种需要高于自我实现:这就是提升到超出狭隘的自我专注的需要,通过忘掉自身和奉献自身、忽视自身并关注外界,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超越自我。
在弗兰克尔看来,把自我实现作为追求的直接目标,终究会适得其反;这种意图只是作为“自我超越非预想的结果”发生时才能实现。弗兰克尔认为,对生活的恰当看法不是它能给予我们什么,而是它从我们这儿期望什么;生活就是每天询问我们,要求我们承担“找到生活问题的正确答案的责任,完成生活不断地向我们每个人提出的任务。”
成为个体
鉴于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个性?不是把它视为我们生来具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或者准确的说是赢得的。个性始于这样的认知:不可能逃脱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个性的本质是警惕。
高高的读书笔记 2017年8月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