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的表妹让我推荐几本可以养心的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小小年纪就知道养心了,真是后生可畏。而之所以她会问我这个问题,可能觉得我是那个比较重视精神世界的人吧。事实上呢,我的确是重视精神高于物质,而可能就是这一想法让我忽视了自己身体的重要性。恰恰是读这本书我才真正的意识到我忽视了自己的身体,而我的身体的确也开始给我一些报复了。
近2年在自我成长上,我所追求的都是认知及思维的成长,以为想对了就对了,想明白了就活明白了。而我想的真的就是我的身体及内心需要的嘛?《身体知道答案》告诉我不是这样的。这本书是我几年前买的,想要买的原因不太记得了,但是一直未读。为什么近期想起来要读了呢?因为由于近期身体出现的状况,那种似病非病,感觉病了查完没病的状态让我有些小小的崩溃,医生和朋友都在问“最近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我于是想弄明白,压力或者说情绪是不是真的可以影响到身体。
这本书第一章的二句话就敲醒了我的身体:“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实施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身体是心灵的镜子”。然后就举例说明了人们因为“心寒”而在夏天穿上厚厚的衣服,因为“失败”和“被抛弃”的情绪,身体不断的出现感冒、骨折等病痛。我自己也有个例子,4个月前我的胃部一直不舒服,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这种反应了,去年年底我做了胃镜查出是慢性胃炎,因为没有特别的疼痛感就没有开药,心里想自己注意饮食好好养吧。这次又是频繁的疼痛的,因为疫情没有做检查,医生开了药,吃完感觉好多了,停药2周后又开始疼,我就又去医院看了,查了幽门杆菌,排除了不是后,医生给我开药并问我“最近压力大吗?”我心想,最近疫情一周上个2-3天的班,工作上的事也没有那么紧急要处理的了,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让我感觉压力大。回家吃药吧。有一次我跟我的教练聊天,她说她之前有各种的过敏,去医院各种检查也检查不出问题来。后来换了地方生活和工作,她的任何过敏就全部消失了。她告诉我任何的药物都是有毒的,能不吃药就不要吃药。这一点呢,我也意识到了,感觉自己产生了对药物的依赖性,只要是药吃了就好,不吃就觉得难受,后来我果断告诉我自己你没有病,先不要吃药了,第二次开的药吃了3天左右吧就不吃了,身体的疼痛也没有了。这件事又让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胃痛,我真的是有什么压力或者负面情绪嘛?我能想到的就是自己之前对于未来严重的焦虑感,疫情当下,可能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又在增加着,即使自己感觉上班的时间少了,自己的时间多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会变多,但其实自己真正能做的事情还是没有多起来,自己还是在焦虑着,也有一件工作上面的事情让我过度紧张着,可能这就是发生在我身体上面的原因。
书里面是这样说如何与自己的身体产生链接的?“我们有3种智慧,身体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和场域的智慧。太依赖认知的智慧,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这也正是自恋幻觉的关键所在”。怎么跳出自恋幻觉呢?或者说怎样才能与别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呢?答案就是先与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即,先去发展自己的身体智慧,试着用身体去聆听别人发出的信息。认知的链接常是幻想中的链接,而身体的链接则是真实的链接。试着去接纳这三种智慧,达到三种智慧的统一。如果没有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身体会痛,而头脑则会一直在矛盾中思考"。跟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就是聆听自己身体的声音,你能感受到的自己身体的不舒服或者痛苦,或者觉察到身体的反应就是取得链接了。文中用一位女士举例,因为繁重的工作她渴望得到休息,但是她不能接受这个想法,她觉得休息就是懒散,于是矛盾产生了,她越渴望懒散,她的表现就越忙碌,越忙碌就越渴望懒散。。。她就会做出草率的决定,于是产生了大麻烦,这些大麻烦就是她的身体期待的,因为大麻烦意味着你可以顺其自然的休息了。这种身体与自己认知思维打架的情形我相信很多的人都会遇到,我们需要尊重我们的身体或者说我们潜意识,并且平衡从中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释放身体的你信号。
好像取得链接比较容易,你只需要感受聆听自己的身体,时不时的问问自己的身体的需要,更大的麻烦是如何解决潜意识与自己的认知思维打架这件事情?我推荐冥想练习的“扫描”身体,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但是慢慢地你会发现你能觉察自己的身体的不一样了。
“痛苦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什么痛苦?痛苦就是上面那位女士的例子,欲盖弥彰最终无法破裂,痛苦也是不适应,对一件事情一种环境甚至是一个人的不适应。怎么处理痛苦的问题,本书给出答案就是“哺育你的内在保护空间”,如何做到呢?我用书中的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的差异来回答,“首先是心理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及忽略自己内心的体体验、感觉,作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一语以蔽之,就是找到真实的自己,遵从自己内心的决定。
我在4-5年前一直用“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让自己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使目前要做的事情会与我目前的“人设”不相符,我都会尽量打破自己的人设。但是有些时候你的确会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很难改变别人对你的认识,你会去想,如果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想我,怎么看我,非常在意别人的目光。书中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会不敢做自己的原因是: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积极的关注是有条件的,很少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逻辑就是:你必须做到,我才能给你B。B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影响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可以被接受的”,否则就会被拒绝被伤害。谁想被拒绝被伤害呢?所以我们就一直用外在的评价系统,从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在心理评价机制”。
如何成为自己?书中给到3点建议:1.远离人格面具,2.远离“应该”,3.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我倒是觉得这3点建议很容易理解,难的是如何进入下一步,行动起来实践。但是我觉得即使现在做不到,我相信人生的某个时刻,你会发现你需要的就是成为你自己。
书中还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平等心,就是如实地看待并尊重你当前的境界,即便很好也不骄傲,即便一般也不自责,总之不和别人的境界去比较,尊重自己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等的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永远不要欺骗你自己。平等心的概念也适合用在团体中,看待任何的人任何的事都要以尊重为前提,不去比较、评判或者被压制。。。
受伤时,你怎么保护自己?我们有太多的答案了,“隔离--麻木”,“指责抱怨别人”,“愤怒发脾气”,“通过体验弱化痛苦”。。。书中说这些保护方式很重要,但是也有局限性,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伤痛和真我。最外面是保护层,接下来是伤痛,最深处是真我。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是因为有保护层和伤痛的墙,所以真我身深藏着,令我们难以触及,别人也触及不到。我们之所以想组建亲密关系,想爱与被爱,就是想获得一种亲密感。真正的亲密感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感,如果有一堵墙,二个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当真我不能相遇时,我们就会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对方,就会越爱越孤独的局面。所以我们采取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那你知道你有几层保护层吗?并且都是什么吗?我以我自己为例分析,可能我现在对自己的认识也不是那么全面吧。第一层“愤怒”,发脾气,情绪必须发泄出去,如果发脾气解决不了为题,我的第二层就是“体谅别人”,给别人找理由,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第三层是“怜悯”,通过怜悯就是弱化别人,强化自己,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思想多么的开放,你能想到的别人想不到也做不到,从而让自己对发生的事情释然。(感觉这第3条不是很健康的,但好像就是这个了,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为别人着想)
就这么啰嗦的写到现在,但是简单概括就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人性的认识,还可以借助于身体,而且这种身体给予的反应是真是的,你可以想象的。但是如何搭建你跟身体的链接,你需要倾听自己的身体,并感受身体的变化及反应。还要让身体与认知思维和场域思维做到统一。如果做到呢?成为你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当你受伤时,穿越你的保护层去用自己的真我与别人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