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与我一样,有个很困惑的问题,一直在心中萦绕,到底该如何继续写作?
两年时间,不短不长,一直坚持练笔,保持记录,是工作生活需要,更是内心的一种驱使。
年少时的被老师表扬的作文、获奖的作品,曾让人心中萌生过一丝奢望,时光流逝,留下的只是。该如何继续?
1.如何继续下去?写出你的心声
今天阅读《作家的信念:生活、技巧、艺术》一书,很受触动。来自美国当代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的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这本书中她审视了写作生活,从个人视角观察其他知名作家是如何探索写作技巧的。
欧茨还从自身经历出发,谈到童年、创作灵感,讨论了作家在工作中的各种心态,以及阅读的重要性。
在阅读中,对作家这一职业身份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在心目中,“作家”是一个超越经济收入的令人尊敬的职业,他们可以用那些生动的文字符号,创造出一幕幕人间剧本,或喜或悲,或长或短,给这世界创造出新的故事,璀璨了人类的精神星河。
他们好似是一群与众不同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敏感、生活的沉淀、时光的洗礼,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不同的表达,表达的冲动,撩动心玄,但不论他们如何不同,都有共同的心声:写出你的心声。
2.写作要靠灵感吗?灵感是什么?
你相信灵感吗?灵感是否真的存在?对于没有体验过的人来说,很难有发言权。
我们常听到作家谈创作灵感,似乎突如其来,一发不可收,那种感觉就像中了大奖,只能自己独自享受其中,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以满足与人分享的乐趣,或者仅仅是想把它呈现出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写作需要灵感吗?作家是一群什么的人?
在读了欧茨的作品《作家的信念:生活、技巧、艺术》之后,突然明白,她们甘愿寂寞、孤独,用看似自我折磨方式进行着创作。
所谓“灵感”不过是她们内在的生命召唤、是“使命”的力量,在自己的创作中感受自己,通过自己看到了世界。
正如,1847年10月,夏洛蒂.勃朗特出版《简.爱》,当时,她三十一岁。
1847年12月,艾米莉.勃朗特出版《呼啸山庄》,当时她二十九岁,一年后她去世。
她们是姐妹,有着相似的童年生活,原来,孤独的童年和个人的寂寞可转化为永恒的艺术作品,她们的成功源于她们的那孤独、苦闷和不幸的生活。
她们知道她们的作品会成为经典吗?知道她们为此而获得世俗的成功吗?她们并不知道,是把挥之不去的疑虑与反抗,像鲜血和骨髓一样嵌入自己的命运中。
正如弗吉祥尼亚.伍尔夫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在我死之前写点东西,这是一个永不满足的愿望,痛切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而狂躁,这使我坚持……抱住我的生命之锚。”
所谓灵感,是心中的一股火,让人不断燃烧。
3.创造“精神自留地”
当明白生命是一场单行程,回望过去,已记不清琐碎,那些曾经遇到的人、那些经历的事,渐渐模糊或遗忘,组成自己的经历已失去,充满无力感,一种巨大的沮丧。
从现在开始,慢慢地,做些记录,或笔记,或观影感,日常的所见所思,珍藏那属于的自己点点滴滴的感受,两年时间,用文字表达、用文字去构想、用文字去辨别,这是一个特别的世界,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自留地”。
不想失去的,终究会找回,在什么地方中断的生活,还需在什么地方把它继续下去,想到这一点,每个早晨醒来的时候,都可以使自己喜出望外。
“今天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记录什么样的文字”,一切都是未知的,虽然,有时是欣喜的,有时是绝望的,不管怎样,“把神经的力量转化为语言”是一种痛并快乐的事。
在纸上,语言似乎是一种冰冷的媒介,但通过我们的手,只要愿意,就可以重新改写。
生活是要勇往直前的,就像坐过山车,一旦坐上,就享受它带来的刺激、风险和快乐,你只能去记录你过的生活,而不是为写生活而生活,写出你的心声,不管卓越还是忧伤,都可以将平凡的生活转变为有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