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李跃儿芭学园的公众号里看到一个真实故事,故事是反面教材,却给我这个经常自认为“正面”的人反思良多。
四岁的米宝坚持要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但是妈妈非要她穿另外一套,于是米宝生气,把妈妈的手表摔坏了,然后妈妈更生气,不单只把米宝最喜欢的玩具摔坏了,还动手打了米宝一顿。
在这个故事里,也许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总免不了对孩子有各种要求,一旦孩子不能顺从我们,我们便暴跳如雷,当情绪不被自己控制之后,我们就会做出更多不理智的事情。
然而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
幸运的是,米宝的妈妈自己虽然做不到,却知道求助老师,她发信息把早上的情况告诉给老师,但是老师在了解情况之后认为,如果米宝妈妈不改掉自己的控制欲,她们以后的争执只会越来越多。
老师不过是跟米宝旁敲侧击的说了一句,都没有提到手表的事,米宝就连忙解释的说:爸爸已经把手表修好了。一个四岁的小孩就这么敏感,让老师很心疼。
对于早上的事情,老师又询问了孩子一遍,孩子的描述倒是与米宝妈妈的描述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末了的一句话让老师心里一紧。
米宝沮丧的跟老师说:我总是闯祸。但是当老师问她什么是闯祸时,她自己又说不上来。她认为自己老闯祸,是因为妈妈老是生她的气。
老师告诉米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因为我们跟别人的想法不一样,就认定自己不好。只要回去跟妈妈好好沟通,就不会有事儿。
但是不管老师怎么跟米宝保证,甚至打赌说妈妈晚上保证不生气了。米宝依然无比坚定的认为:妈妈一定会生气好几天,而且老师的打赌一定会输。
老师也明白,建议再好也比不上妈妈作出改变,老师的安慰对于米宝来说不过是隔靴骚痒,他决定从妈妈那里对症下药。
在老师和米宝妈妈的沟通中,老师了解到,妈妈平时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家里人都要看她脸色,跟同事闹矛盾能冷战几个月不说话,任何时候都要别人迁就自己。
她也清楚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父母从小溺爱,有情绪就动手打孩子也是因为从小被父母打。
她也想好好跟米宝相处,但就是没有耐心,只要米宝与她的意见相左,她就会炸毛,她知道这样子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只要米宝不听话,跟她对着干,她就会忍不住动手。
米宝妈妈在原生家庭里受到了伤害,她痛恨父母的教育方式,却依然用了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米宝,她清楚对米宝的伤害,但就是不愿改变,实在太过执着。
也许很多人不赞同我的观点,觉得穿什么衣服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儿,不应该就这么由着孩子的性子,不然会越来越无法无天。
可是我想问:穿什么衣服是孩子的事还是家长的事?一定要孩子穿某件衣服,到底是孩子犟脾气还是家长执着?家长生气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还是因为家长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了?
我小的时候也是一个超级犟的小孩,十岁左右的时候,不知道因为一件什么小事跟奶奶生气,我愣是有半年多没有跟奶奶讲话(奶奶也犟哈)。
奶奶也会做饭给我吃,我也会帮奶奶做一些小事情,但是我们就是互相不讲话,奶奶要告诉我什么事情,就假装跟猫猫狗狗说,我要告诉奶奶什么事情就让老姐去传话。
我们就这么犟着,谁也不先开口讲话,直到有一次,我叫邻居奶奶,被奶奶误以为是我在叫她,她才开口跟我说话,因此才冰释前嫌。(当然也有可能是奶奶故意装作耳背,给大家找个台阶下)
其实我们到底为什么生气我早就忘了,但是我知道我心里面其实是一直很想跟奶奶说话的,同样,我也知道奶奶是很想跟我说话的,我们都期待对方先开口,但是我们就是拉不下面子,一直熬了半年多才和好。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外人面前,我们很容易就能够退让一步,但是到了家人面前,我们总是忍不住抬杠,尤其是对待孩子,当他们的意见跟我们不一样时,我们总是会给他们打上“不听话”、“调皮”或者“叛逆”的标签,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每次我跟儿子的意见不同时,我都会想到小时候的这件事,我会站在儿子的角度想:我希望妈妈怎么做。如果是儿子故意耍赖,我一定坚守原则;但如果是因为我在执着,我会选择退让一步。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出了问题都是需要父母做出改变,做出改变的家长牺牲都好大。
我改掉自己的犟脾气,不会让自己跟儿子怄气半年不说话,我时时反省自己,在亲子陪伴中我是否尽到了做母亲的责任,我以为一直是我在付出。
但当儿子搂住我的脖子说:妈妈,你对我真好。那个在心底里甜出开花的声音告诉我:我的付出只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个贴心的孩子而已,哪儿有那么高尚?
米宝妈妈不肯为孩子改变是执着,我又能高明到哪里?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的私心冠上高尚的帽子,不过是借由孩子来发现自己的问题、来成就我们自己。
母子之间,哪有谁为了谁而付出,不过是互相成就罢了。
●调皮妈妈●
一个有社交恐惧的成人,
一个比孩子还调皮的妈妈,
一个喜欢心理学和做衣服的中年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