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加入了一个翻译群。每天晚上九点,群主都会很热心帮大家纠正语音语调。每次打开微信,总能感受到一波又一波正能量向我袭来。但是我从来没有参与。因为我不敢,我就是害怕当众做很多事情。
从小到大我都是亲戚朋友中的好孩子,学习上一路还算顺利,这让我觉得自己应该算是个优秀的人了。但是每当遇到一些小事情时,我的退缩总是让我看不起自己,撕破这个标签。那一瞬间,我甚至会用嘲讽的口气笑自己,原来是只纸老虎罢了,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敢尝试。我要么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让这件事过去,要么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那时候觉得如果能躲过这道选择题,人生就太美好了!当然,也有脑子突然开窍的时候,强迫自己去尝试,事后发现好像没有那么可怕。
1
在美国上学第一周的周三我突然收到一封群邮件,有个项目有“课堂录像”的兼职机会。我当时不知从哪里冒来的勇气竟然回复邮件说自己想试试看。事后那个负责人告诉我,因为我是第一个回复的所以决定录用我了。那时候自己,用朋友的话就是一个刚从船上下来的外国人,说话的词汇都是他们美国人不常用的。战战兢兢地见了交接我的同事,学习器材的操作,似懂非懂地和他们聊天。每次完成工作告别了同事后,心里总是舒了一大口气。原来勇气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练习的。在美国的第一学期,因为这份兼职,我第一次赚钱补贴自己的生活费,第一次有了同事和老板的概念,第一次站在满是外国人的课堂里录制课程,第一次和陌生的教授沟通录像的质量问题。经历了很多我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虽然都是很简单的琐事,但是对我意义重大。学期工作结束后,主管还请我们去吃很贵的自助餐。美国人在餐桌上喜欢聊天胜于美食。即使是在国内,让我和这些教务人员一起吃饭都会让我尴尬症爆发。我在餐桌上尽量保持镇静,适时插了插话。很感恩那次经历,让我之后去另一次和教授们一对一的聚餐中淡定很多。
但是,就像我说的,突然开窍了并不代表可以永远保持开窍的状态。对于未知的事物,我还是没有勇气主动面对,宁愿选择当个逃兵。
2
邮箱里经常收到各种networking的邮件。自从去过一次发现自己事后既记不住别人的脸和姓名,也没有太多收获后,每次都以此为借口说服自己不去参加。但是有一次项目的social,主管特别强调每个人都要去而且有签到,于是我硬着头皮上场了。真的还是满脸尴尬,脑子里想不出太多话题来聊,偶尔凑到别人的讨论里,听着也觉得没意思。终于遇到一个曾经客串某门课的老者,和他聊了下人生的抉择,虽然他没有说出什么所以然但是至少减少了我那几十分钟的尴尬。那次social最后我遇到了曾经一起兼职的印度女生,我们彼此会意一笑,像是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很快聊了起来。其实不论国籍,大家都会对这种场合有畏惧心理。美国人也会,只是身为外国人的我们因为语言障碍,病情加重了。但是事后走回宿舍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自己的勇气值增长了一点点,挺好。
3
第一学年要结束时我们有个野外实习。每天晚上,美国人总是喜欢聚在一起喝个烂醉。一开始我总是借口去健身房跑步,感觉那样的场合自己真的应付不来。直到最后一晚,我告诉自己,如果再不尝试,就再也没有机会体验这种生活了。我很主动地告诉他们今晚要加入战斗。一起坐车去买酒,然后便是一瓶一瓶地喝。其实这种聚会主旋律就是玩游戏输了喝酒。他们特别喜欢猜字游戏,这让我们这些外国人如何是好。纸条上有些都是超出托福GRE的生活词汇,我只好频繁地换纸条。那个游戏结束后我大口地喝了一瓶酒压压惊。等到半夜2点多的时候,大家都累得倒在床上,横七竖八的。有个加拿大人突然对我们说,真佩服你们可以用第二语言学习自然科学专业,你们真的很棒。那晚我听到了很真诚的话语,内心一股暖流涌起。最后喝得迷迷茫茫,美国同学把我送到房门口才离去。第二天才知道,原来他们那晚那个时候也醉了。那个夜晚对我而言是很美的回忆。我也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有了许多勇气。
可是,真正的勇气并不是靠这一两次经历便可以获得,否则我也不会一直不敢在微信群里发语音练习了。我知道自己内心对这件事的向往和畏惧。追根溯源还是因为自己害怕丢脸,怕别人说怎么去国外一年了还会犯发音错误,虽然没人知道我去过国外。这种事情,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我需要一套清楚的逻辑来说服内心那个怯懦的自己,这需要当下花费时间也需要以后多次的重复。
今晚我终于在微信群里发了自己的语音,发完后手竟然有些哆嗦。听着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等最后群主统一纠正时我才发现了自己在某些音节上的疏漏。这便是收获!所以这件事情是值得尝试和继续的。我安慰自己,也有了现在的这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