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新闻:教育部引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
2020年10月30日,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其核心宗旨是充分尊重研究生教育规律,着眼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根本目的是划定底线,让“导”与“学”回归本位。《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从八方面规范研究生导师行为,包括: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同时规定了“十不得”,即:
- 研究生导师不得有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党和国家形象、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
- 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损害考试招生公平公正的活动;
- 不得对研究生的学业进程及面临的学业问题疏于监督和指导;
- 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
- 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
- 不得有违反学术规范、损害研究生学术科研权益等行为;
- 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
- 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
- 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
- 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相关新闻
- 教育部发布研究生导师“八条准则”
- 导师不得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
- 规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刻不容缓
- 人工智能将给教师队伍带来多少改变
- 《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八方面规范研究生导师行为
- 北京师范大学强化统筹健全机制 提升立德树人整体性协同性
- 科研质量评价,江苏高校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
新闻评论
这周关于老师的话题层出不穷,中小学家长退群引发公众热议,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也是众矢之的,媒体发文说叫停“家长批改作业”是守住师道底线,在这个背景下,这周11月11号《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发布的新闻出来,关于大中小学教师的负面情绪风起云涌。
一直以来,师德高尚、教书育人一直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内在属性,而教育规模的扩大伴随而言的是教师队伍的扩大,常言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师德败坏、行为不端的坏老师的数量增多,加上大学的进人和晋升在过去的时间内以科研能力和科研产出为标准,并不以教学和道德品质为第一要求,导师渴望科研产出,科研压力巨大,传导到学生处,便会出现极大的问题,“十不得”中的许多问题便产生了。
这个《准则》是对过去存在问题的一次总梳理、总概括,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却像是给导师戴上的“紧箍咒”,对大学教师是一个行为约束,但是会有约束力吗?好老师没有这个《准则》还是好老师,但是有了这个《准则》后,会不会在遇到“水学生”时,好心管教却被匿名举报“侮辱研究生人格”;坏老师有这个《准则》没准会收敛一些,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的发一个文件就立竿见影吗?
《准则》体现了在研究生扩招背景下对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国家意志,改革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统筹“破五维”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加强院校治理、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改革教师薪酬激励和职称晋升评价标准、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完善研究生的退出和分流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打出组合拳,才能够使得政策真正能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