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的是《答罗整菴少宰书》,其主要内容是"正心诚意"。
罗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明代江一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别称)。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著有《困知记》。阳明先生的这封回信写于正德十五年,罗的信见于《困知记》附录卷五。
一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现在讲学的人有两种,其一用身心来讲学,其二用口耳来讲学。用口耳讲学的,揣测估摸,讲的尽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内容。用身心讲学的,所言所行,的确是自己具备的东西。能够知道这些,也就深谙孔子的学说了。联系到今天,社会上突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演说家,国学的,传统文化的,商业营销的,孩子教育的,等等,不一而足。一般分现场和网络的两种,其中提供有偿服务的居多。看孔子老人家总结的多么精辟!现今这些讲学的有多少是用"心"来讲的?接触过几个这样的人:看了几本书,听了几堂课,然后拿出个稿子,满世界推销自己,不分场合地点的"讲课",听第一次觉得还好,第二次再听,就没什么新意了。当然也不乏却实有真知灼见者,这样的人基本上是做到了用心在讲,不求名利,不与人争高低,只求自己所学能为他人释惑解难,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二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忍心与朱熹的学说相抵触,这是我的本心!无奈之下与它抵触,是因为道原本如此。不作直说,道就不能显现啊!从这点可以看出先生对待学问的真诚态度,不唯上,不唯书,即使受到口诛笔伐,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有了先生这种正直无私的执着,才有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致良知",才有了修炼我们强大内心的"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