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非攻
《墨子》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经典著作。我对墨子的了解起初很晚,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1978年,当时我读初中三年级,对墨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发兴趣的原因是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为《直楚恭送》,其中提到墨子这个人。这个课文并不完整,但我第一次听说了墨子和他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南方大国楚国想要进攻中原的小国宋国。楚国用墨子所说的“方圆五千里”,而宋国只有“方圆五百里”。楚国因为招聘了制造业的鼻祖、木匠的鼻祖鲁班,由他制造的云梯在攻城时表现非常出色。于是楚王决定进攻宋国。但是一个年轻人,大约29岁左右,听说了这件事后,连夜赶了十天十夜去劝阻公输班,也就是墨子。墨子先以“仇人”为由试探公输班,希望他帮忙杀掉这个人。公输班不高兴,表示不会以不义的方式杀人。
墨子继续劝说公输班,指出楚国攻打宋国并不明智。楚国缺的是人口,而不是土地,攻打宋国只会得到土地但损失人口,这是不明智的行为。墨子用一系列推导把公输班逼到了不仁、不义、不聪明又不强大的角落。公输班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他不能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因为他不是楚王。于是,公输班带着墨子见了楚王,再次劝说。楚王也认可墨子的观点,但因担心攻城工具已准备好,取消计划让楚王有些不甘心。
最后,墨子用自己的身体和木片作为守城的器械,让公输班攻城,用九种方式攻城,但墨子都成功化解。公输班见无法攻城,墨子提出“有一个方法能赢了你”,引起楚王好奇。但墨子立刻解释说这个方法并不是攻城,而是在宋国准备了守城的人员。楚王无法反驳,最终取消了进攻宋国的计划。
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个年轻人,我从未听说过他,但他却打败了我们心目中的木匠之祖鲁班,真是了不起的英雄。这一阶段,我对墨子有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个故事选自于墨子的《公书》。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及其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墨子的上说下教和严刑颇度道力深刻,但他的作品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部经典,为什么没有像《论语》《庄子》那样深入人心呢?我很想了解教授如何理解墨子这部经典之作。
第二个阶段是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是一九八一年。我怀着对历史的热爱,选择了历史专业。在第一个学期里,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和先秦史,再次接触到了墨子。这次接触让我对墨子及其相关资料和背景有了更丰富的了解。但是那时我年纪还很小,只有十七岁,所以墨子的很多深奥之处仍然难以理解。当时,我最感兴趣的是墨子所包含的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实:原来《墨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部类似于百科全书的作品,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发现。
在先秦时期的经典作品中,我们读过《论语》和《孟子》,它们主要涉及社会伦理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内容。而《墨子》却不仅涉及哲学、伦理和逻辑,还包含许多先秦时期的科学内容,如天文学、军事和先进的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墨子首次记载了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的传播等一系列先进的自然科学观点。这令我感到非常惊奇,也引发了我对墨子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我注意到先秦时期的政治家中,很少有人站在劳动者的角度,为弱势群体说话。墨子恰恰是这个时期的第一位社会活动家,他代表着弱势群体的利益,这引起了我的关注。然而,当我尝试在图书馆借来一本墨子的著作时,我发现很难投入其中。墨子的作品可能让很多人都没有深入了解的重要原因是,他的语言缺少华丽的修饰和文采。在文学理论和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些必要的修饰对于理解作品有一定影响。例如,我们读老子或庄子的作品时,它们字字珠玑,充满着辩证美的语言,让人感觉读起来非常顺畅和爽快。而墨子的语言却显得朴素平淡,缺少了那种魅力。
楚王曾经问他的学生田鸠,为什么墨子不喜欢用华丽辞藻。田鸠的回答非常巧妙,他用一个故事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讲述了秦王嫁女儿给晋国,但要求晋国提供华丽的陪嫁。结果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女孩,而不喜欢秦王的女儿。所以田鸠的结论是,秦国善于嫁女孩,而不善于嫁女儿。墨子深知这一点,为了让自己的学说得到大家的认可,他避免了使用华丽的词藻。这样,我们才真正能理解《墨子》这部经典作品背后蕴含的伟大道理。
我第二阶段对墨子的理解是在大学时期,我开始学习《墨子》和其他先秦史籍。在阅读墨子时,我被他推崇的“爱”这一主题所深深吸引。墨子提倡无差等的爱,即不分等级的爱。他强调要突破血缘和社会等级的限制,实现爱人如己的境界,即兼爱的理念。如果能真正做到这样的兼爱,社会将不再有欺骗和战争,而会变得温馨和蔼。我深信,大爱不需要华丽修饰,它是一种不寻求回报的纯粹爱意。墨子的这种爱,就如同那个禅师送给小偷的衣服,不需要过多言语,却能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读经这墨子的第三个阶段是在大学毕业后开始的。当时,我分到了先秦史的授课,因为那时候中国古代史的老师很缺乏。先秦史对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因为这个历史时期离我们比较遥远,而且经典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既然我要讲先秦史,那就必须涉及墨子、孟子和孔子的著作,我不得不认真地阅读。
在阅读墨子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震惊。其中第一个令我震惊的是,我了解到墨子所面临的是一场非常复杂的境遇。当时,楚国要打宋国,局势紧张,马上就要开战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的心态都是躲避和回避的,但这位年轻的墨子却不畏艰险,从山东跑到湖北,劝说楚王不要打宋国。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决定,因为他的行动冒着生命的危险。
第二个令我震惊的是墨子不是宋国人,楚国要打宋国对他的国家关系并不重要。他的行动是基于一种伟大的精神,他的内心怀揣着什么样的胸怀呢?经过阅读墨子的作品,我有了两个深刻的感受。首先,对于墨子这本经典,我对其中关于“爱”这个人类最重要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墨子在著作中频繁提及爱,这是他的主要论题。在墨子看来,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没有等级之分。他坚持人们应该突破血缘和等级的束缚,实现爱人如己的境界。他的爱要求人们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总结起来,墨子所倡导的爱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博爱。
墨子在论述如何去爱的时候,提及的例子很多。比如,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是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的爱蕴含在一个人所能及范围之内,他倡导的爱人如己的境界扩展至所有的范围。如果我们真的能达到爱人如己,社会将不再有欺骗和战争,人们将更加温暖和友善。墨子的行为在阻止楚国攻打宋国时,体现了他的无私爱心。由于他主张兼爱,他反对一切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这种无私的爱让我深受感动。
总的来说,墨子的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表达。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传递了这种无差等的爱,为后人树立了榜样。通过阅读墨子的著作,我对于他的爱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常常让我自我反省。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禅师,在山中苦心修炼禅学。有一天,他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林间散步。在月光下,他看到一个小偷进入了他简陋的茅草屋。小偷在屋里寻找了一番后走了出来,正好碰上禅师站在门前。小偷吓了一跳,禅师却说:“我不忍打扰你,你是我远方来的客人。你这么远来看我,我没有什么可送你的。”于是禅师将自己上身的衣服脱下来,披在小偷身上说:“身上很凉,你就穿着这衣服走吧。”小偷漠然地消失在月光下。
禅师望着小偷披着月光走去的方向,自言自语说:“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于是他赤着上身回到茅草屋,坐在那里冥想禅修。第二天早晨,禅师睁开眼睛,发现他昨天送给小偷的衣服整整齐齐地叠在门口。禅师欣喜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个故事与我们之前谈到的墨子的爱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爱是无私且不求回报的大爱,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修饰。大爱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不需要口头上多说。而许多时候,我们可能陷入功利色彩或泛泛之爱,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爱,这往往会带来我们难以预料的结果。
这个故事让我深感感动和反思。禅师用他的行动传递出了一种无私的爱,而这种爱的力量是无法言语尽述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也更加理解了墨子所倡导的大爱的含义,它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博大胸怀,希望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传递这种纯粹的大爱。
人们常说,获得亲缘的关心和爱是一种幸福,但若能收获遥远陌生人的关爱,那就是幸运。我也曾成为这种幸运的受益者。在电视剧《慈禧》播出后,许多热心观众写来了很多信件,肯定我在剧中呈现的慈禧形象,并鼓励我做得更好。每次读到这些来自遥远地方的信件时,我都感觉到那些热心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对我的关心。有两封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封信虽然字迹很小,却极为工整,字体娟秀。读过这封信后,我再次感受到了禅师给不良青年的那一轮心中的明月,也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墨子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上,用他博大的爱给予人们关怀和爱护,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墨子的思想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修身养性和待人接物方面有重要启示。他教导我们珍惜名誉与荣誉,不能轻易得到,更不能靠敲诈手段获取。我们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然而我们并未深究它的源头。实际上,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墨子就提到过这一点,他告诉我们用人为镜,可知吉凶。这是一句朴素的道理,但却蕴含着很多值得我们沉思的感悟。
墨子的学说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反映了贫困与战乱中人们的愿望,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他的兼爱思想在封建等级社会难以存在,遭到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者的反对。然而,墨子的学说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读墨子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启示。墨子所讲述的普世价值观,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有用。
墨子在书中用朴素的语言,缺少修饰,但这样的表达反而更能让人深刻理解其思想。他通过一次染房的经历,比喻人性受环境影响的道理,告诉我们交友要慎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思想让我们思索人生道路,为人处世。
经典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我们读懂后的感悟和理解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断升华。墨子的思想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指导意义。阅读墨子,让我深受启发,对爱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墨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