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意思是普通人无法慧眼识珠,听到看到的往往皆是混沌,而真正的“聪者、明者”则能在“无声无形”中看到大智慧,这些有远见卓识的人,能在混沌中辨明方向,能于迷茫中鉴别真理。
这些能在愚民中脱颖而出的能人志士,其聪慧明智、高瞻远瞩远在常人之上。一直很向往能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这样思虑通达之人,却在一部视为谍战剧经典的《暗算》中钱之江的身上领略到了能人的大坚韧和大智慧。
这部谍战片暗黑的画面、树欲静而风不宁的震撼剧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当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放映时,就觉得《风声》剽窃了《暗算》的情节,于是,果断终止了观影,不让其影响《暗算》在我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
直到最近看到麦家全新修订的《风声》封面的推荐语:“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会懂得《风声》给你的大坚韧和大智慧”后,才想着不如看看小说是怎样诠释“风声给命运留下的指纹”的。
不得不说,从前自己遗憾地与小说《风声》擦肩而过,这部获得《人民日报》杂志优秀长篇小说奖的作品,具有奇异的想象力和独特性,阅读之后深深认同了“故事传奇曲折,充满灵魂不可思议的力量”的授奖词,小说对人物内心幽暗神秘的剖析,让每个人物较之电影更立体,对情节棋局般的处理,让故事更丰富而有深度。
电影《风声》无疑背离了小说的主题核心,曲解了人物的深度刻画,让人们把小说错误理解为单一立意上的谍战作品,无形中淹没了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的智慧光辉。电影虽掀起了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但绝没有小说《风声》留给人们静水深流却涤荡人心的启迪与震撼。
《风声》是当代作家麦家的代表作之一,作为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后首位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的作家,麦家著有《解密》《暗算》《风声》《人生海海》等长篇小说。
其中,《暗算》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解密》被英国杂志评为“全球年度十佳小说”且被选入“二十部史上最佳间谍小说”,麦家凭借《风声》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零零七年度小说家”称号 。
可见,麦家的谍战作品影响之巨大。但获得如此殊荣麦家却认为,如果自己的作品仅只代表谍战故事无疑会遮蔽小说太多的光辉。
那么,长篇小说《风声》如何让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于2020年再次新增717处修订,并在《风声》多次再版后仍作《风声》万言创作谈呢?《风声》如何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进而被无数读者所痴迷和传颂呢?
下面我们就走进小说《风声》的叙事迷宫,去领略在日伪特殊时期时风声过处的人间世相,去懂得英雄面对命悬一线的险境时的坚韧和智慧,去求证人在信念的重压下的担当和牺牲。
一、“风声”是怎么“吹”来的
小说《风声》开篇就把读者带进风声鹤唳的1941年的日伪时期,五个伪政府要员:剿匪大队长吴志国、剿匪总队司令秘书白小年、译电科科长李宁玉、行政收发专员顾晓梦和总队军机处处长金生火被囚禁在昔日歌舞升平而今荒芜阴森的裘庄内,日军特高课机关长肥原龙川亲自带队,耗尽心机找寻潜伏在五人中间的共党卧底“老鬼”。
“谁是老鬼”?五人被隔离的前一天,汪伪政权发来密电,周恩来密使老K将在五天后的晚上在凤凰山文轩阁客栈召开在浙党组织负责人会议。“老鬼”通过下线将密电传出时被日伪特务截获。
于是,找出谁是“老鬼”,隔离5个嫌疑人进行审问的肥原,在短短四天内,与囚禁在裘庄的五人上演了一场斗智斗勇的对决。肥原穷尽手段要查出谁是“老鬼”,“老鬼”则想尽办法要将情报从裘庄这个密不透风的地方送出以拯救同志。
“谁是老鬼”?这是《风声》的题眼和悬念,就是它引出了一场没有真相却看似都是事实的“风声”之争,于是成就了《风声》这部以独特的《罗生门》似的“一事三说”的写作方式呈现的经典之作。
《风声》以“东风”“西风”“静风”三个部分叙述同一个“谁是老鬼”的故事,但是叙述者的角度不同,各自为营却又有同有异,既有冲突又有恰如其分的补漏,把身处如鬼蜮一般的“裘庄”的人物之间不休止的冲突、倾轧、厮打、暗算的画面和内心挣扎在小说中一一铺展开来。
与此同时,麦家在三个部分一面建构出对史实的确信,一面又去瓦解这种确信,让读者在三重叙述对峙的结构中,多视角的了解那个明暗世界的历史真相 。
二、“一事三说”的悬疑,设置小说世界的明和暗
小说《风声》是用三个部分重述同一段往事,在那段硝烟不绝的乱世,在那个看似美丽实则是人间地狱的裘庄,人人在找鬼,搞鬼,栽赃,暗算,厮杀,更不用说被望远镜观察、监听、彼此揭发、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在鬼气森森的裘庄,让人感到的是被活埋在棺材里的空间恐惧,于是,那风声过处的人间世相,呼啦啦全部粉墨登场,你方唱罢他续上,无数绝望之后的悲歌在各个人物的演进中咏唱着,为的就是在各自的职责中去行动,去担当,甚至牺牲生命。
1.《东风》
电影《风声》是个正统的谍战故事,虽说在歌颂英雄的故事结构或者说技巧上有历史性突破,但电影拍摄的大部分是小说《风声》的上部“东风”。
上部“东风”是以李宁玉的假扮丈夫(实际上的哥哥)潘老的回忆为准,“老鬼”李宁玉将情报藏于遗画中那些看似密密麻麻的小草中,潘老识破画中摩尔斯密码的信息,成功将情报上报组织。
“东风”是作家设置的“明”的世界,它讲述的是密室逃脱的谍战。
2.《西风》
“西风”摇身一变,另一个在明暗世界里的亲历者顾小梦出场,把同一段往事做了另一种解读,《风声》的故事以另外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过山车一般的叙事能力的提升,无疑把小说的情节突转到另一条线索去追寻历史的真相,这很有黑泽明《罗生门》的味道,通过不同人的讲述,让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顾小梦的描述中,李宁玉作为有信仰的组织人,她的行为逻辑不是她的自然感情,而是组织和国家的需要,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她甚至可以牺牲她自己。而最终成功把情报送出去的人则是顾小梦本人。
麦家在《西风》中以老人顾小梦的回忆为叙事腔调,用采访、纪实的笔调去进入,然后去进行逻辑分析,最后确认顾小梦老人的说法更靠近事实。
但是,顾小梦的说法就是可靠的吗?
“西风”是作家设置的“暗”的世界,它讲述的是密室逃脱的另一种罗生门般的悬疑。
3.《静风》
潘老和顾小梦对同一段往事各执一词,让故事更加离奇,让读者对两种说法皆有不同看法,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人们开始对那些在明暗世界里生活的人和事,产生了“何种才是真实”的质疑。
于是,麦家继续采用“一事三说”的写作手法,借当事人或与之相关联的人物之口,以往事回忆或追述的方式来推进故事,“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才算是真正入了境界,这种极端个人化的感受和反思,是作者麦家跨越时间去叙述的“静风”,他把历史的真实代入了文学的真实中,让读者自己走入文字的背后,去多视角地建构自己的确信,让自己的思想往深处走,重新解构历史。
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不止而树一样静, “静风”是作家设置的“明暗”世界,它讲述的是密室逃脱的另一种悬疑。
三、罗生门似的“一事三说”,风声过处的人间世相
麦家在修订后的创作谈中说:“重读《风声》,我依然觉得这是一部好小说,真的像匕首一样精致技巧,衔着刀刃的光芒。
虽然麦家在访谈录中谈到《风声》“一事三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圣经》,但是我仍然觉得《风声》更像罗生门似的“一事三说”。《风声》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述了同一个故事,娓娓地讲述了一场没有真相的事实之争,他将生活在鬼蜮般裘庄中的人的世相,以强大的叙事说服力,铺展在世人的眼前。
那些晦暗的历史记忆,作为悬疑小说,似乎局限了《风声》的写作张力,小说中的恐惧、残酷、凶险、心灵的不安焦灼,似乎既能见生活意外中的智慧,更能见人的意志的坚韧。对于生活在现世中的我们来说,那被照亮的信仰,依然能在这些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的身上得以见证,也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直面困境的坚韧和智慧,激发自我的个人成长。
结语
读完《风声》无法不让我动容,何其有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那些风云激荡的岁月离我们并不遥远,故事里的人物崇尚的信仰,爱国、爱民、爱同仁不再是空洞的字眼,因为有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人愿意为其奉献自己的一切。
麦家的《风声》非常值得去阅读、去激起人们的反思,毕竟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已经成为绝唱,成为了经久不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