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说到我婆婆,我第一反应的评价是“对人很好,但是没有界限感”,对于她的不敲门盖我被子之类的事,我是介意的,有被侵犯边界的感觉。
我觉察我这样的描述,无形中是在表达:你看我有边界感,而身边没有边界感的人真多。而通过家长学堂第四课的学习与探索,我发现有关物权、边界,没那么简单,而我自己没有那么好,别人也没那么不好。当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经历了不同的场景,造就了我们现在不同的面貌。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好地看到,这种看到不仅仅是看见自己,也是看见别人。
成人的边界感,可以追溯到小时候2-3岁物权意识和物权安全感的建立。我想到果果的一件事:
果果收到姨送的化妆盒,我平时不会给她买这些,而她好喜欢,好宝贝这个礼物。有一天她的一个朋友比她大一点,带着更小的弟弟来家里玩,小弟弟喜欢她的化妆盒,用破坏式的玩法把化妆盒的东西给嚯嚯了,当时果果跟朋友玩其他的,没看到。我看到了,我知道这个玩具对果果的意义,但是我犹豫了一下没有制止,因为那个孩子的妈妈没有制止,我觉得我制止会很小气。当朋友走了,果果看到化妆盒成了那样,她都快哭了,问我:你能帮着我一起擦一下嘛?都成什么样了?我讨厌她弟弟!我当时有心疼和愧疚闪过,但是没有深想。现在回想这件事,我觉得我其实可以更勇敢地跟果果在一起,去保护她的在乎。
从那以后,果果有一段时间,家里来小朋友,她会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不让别人拿这个,不让别人拿那个。我会觉得有点尴尬,好像我家小孩小气巴巴的不会分享。幸好我有意识,我知道孩子的物权安全感被破坏了。物权安全感,就是我的东西我可以保护,我分享出去的我知道会安全回来。当她不想分享,我告诉她:我知道这个玩具是你的,你可以自己决定,当你想分享的时候你就分享。我庆幸没有强迫她分享。
我记得一个转折性事件是,有一次点点来家里跟果果玩。果果最开始也是“啊,不行,不能拿”,后来她发现,点点不会破坏她的东西,在拿她东西前是尊重的是会跟她商量的,玩的时候也非常友好,还给她分享了一个紫色的什么沙沙,果果最喜欢紫色。从那以后,她的物权安全感慢慢恢复了,她确定很多时候分享不会有损失,那样的分享才快乐。
我们给不了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我们是爬的,我们不能给孩子示范怎么走。通过这节课,我清晰了自己接下来可以做什么:
1.我婆婆并不是要侵犯我,只是她从小习得的观念是“以家庭为单位”,她把我当成一家人。而我的观念不同。看见,尊重她,同时沟通我的需求。不委屈自己,能同理别人,这不矛盾,这需要一个平衡,平衡点才是最高点。
2.在应对所有育儿的小事上,时刻觉察“魂”是什么?我认为是爱,是规则。无条件的爱,是给孩子注入安全和力量,我这一点做的不够好,我可以再勇敢一点。规则是让孩子清晰是非,什么是自己的,别人的,公共的?规则是框架,框架让我们安全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