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读书分享有感之一
今天早上大大在分享王阳明和曾国藩的一生中提到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曾国藩屠杀南京城五十万的百姓,连小孩也不放过,而且都是剜眼凌迟,其手段惨忍至极,让人很难把他和半个圣人等同在一起。真是无独有偶,今天也是南京大屠杀第七个国家公祭日,重新开启了我对战争与和平的了解与认知。
应该说自己对战争的了解和认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以前一直觉得战争离我们很遥远,对战争相关的书籍和电影也不感兴趣,本能地觉得这是男同胞关注的事情,我们女生只负责风花雪月的场景,直到看了电影《金陵十三钗》才惊觉战争竟然是如此残酷,壮烈,于是开始关注战争题材的电影,《风之语》《中途岛之战》《太阳之子》《1917》《兵临城下》《珍珠港》《喋血孤城》……这一系的影片让我突然倍感珍惜当下的和平年代,深感自己处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曾国藩为什么要屠杀南京城?
以前的自己总是觉得每个人要尊重生命,但是在战场中,心怀仁慈是大忌。电影《1917》中的男二号在看见敌军飞机坠毁,上前把飞机员从着火的机舱中抢救出来,给他灭火,结果却被敌军给杀死了。正是基于这一点的理解,我对于曾国藩的残忍手段有了另一个维度的认可,在战争中人性也是经不起考验的,只有内心坚定目标,带领士兵完成任务才是正确之举。
1864年7月的那场大雨,曾国藩一生都不会忘记,那场大雨就像天开了一个窟窿,银河之水倾泻而下,此时太平天国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南京城早已断粮多日,两年的鏖战终于要见分晓了。
十多年的乱终于要在曾国藩手中结束了,当初曾国藩守丧在家,临危受命组织团勇,才得以保清朝江山于不倾,曾国藩知道南京城破后,湘军将不复存在,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这是湘军士兵最后的狂欢,是他们最后的盛宴。
都是随自己出来打仗的士兵,自己的同乡,军中有不少是自己的朋友、熟人、亲友。湘军就是靠着这种血亲般的关系,才形成了这支组织严密、进退有序,攻击有力的军队。
曾国藩知道湘军的本质是雇佣军,除了保境安民以外,就是为了钱。而湘军实在太穷了,都是农民子弟,忠君卫道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了,当兵九死一生的目的,无非是用命换钱。
当初奉命出征,清廷也是答应提供军饷的,但到最后却变成了一纸空文,而湘军的待遇一直都是最高的,饷银是八旗的三倍,湘军长期欠军饷,这些钱从哪里来呢?“东征筹饷局”筹来的军费不过是杯水车薪,最后曾国藩只能将目光移向了普通百姓,南京城是他们最后的目标,坚持了2年的湘军终于在7月迎来了最后的血战。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了南京城,此时的南京城是一个仅剩下1万多太平军,2万普通百姓的孤城。入城后,湘军遭遇了太平军的殊死抵抗,他们进行了惨烈的巷战,太平军的骨干战士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倒在了血泊之中。
进城后,所有的湘军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抢,这不是湘军第一次抢,但他们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此次所有士兵都能参与了,包括勤杂工甚至伤病员,都入城抢劫。有的文官碍于脸面,不愿意亲自去抢,便低价收购士兵抢夺的财物、古董。
曾国藩眼见着士兵们屠杀普通百姓,甚至自已的亲弟弟也参与其中,将所抢得财物通过大船运回老家,士兵们通过抢劫所得的财物回家买房买地。
这样的场景他不是第一次看见了,但是他却无能为力,当兵就是为了钱,而朝廷一边欠士兵军饷,一边又要让士兵拼死撕杀,他根本无法靠一已之力去让士兵们遵纪律,还无偿为清廷卖命,他能做的,只是默默地看着这群士兵干尽不光彩的勾当。此时,他已经无力阻止士兵们的疯狂,在上报朝廷的奏章中,他无奈地写道:“臣也很纳闷,洪秀全经营南京多年,竟然不曾留下丝毫财宝。
他知道这一场战役下来,他要背负多少骂名,即使天下百姓叫他”曾剃头“,他也只能默默承受,因为他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忠君爱国。正如他的墓旁的神道碑所刻:“谋定而后动,折而不挠,重如山岳。诸将化之,虽离公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他一心想要湘军做个”不要钱,不怕死“的部队,但是他又如何凭一已之力让10万湘军去做无钱、无粮的苦命人。面对南京城,面对士兵最后的屠戮,他有心阻止,却已是无力回天了。
但凡战争都是残忍至极的,不管是何种死法,其实这都不重要,因为有战争就会有牺牲,重要地是如何不发生战争,如何避免战争,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点在下面的王阳明身上我们可以心向往之。
王阳明的“和平”真的存在吗?
很多人对王阳明具体成功事件中最大的印象大概要数写信劝降江西的土匪,这封信也被称为古今中外第一劝降书。如果光从光面理解,写一封信就不用打仗,获取和平,那当今世界各国也就不会有战争发生了,各国都派出自己的外交官,互相给对方写信,看谁写得情真意切,声泪俱下,那么也不会发生前假时间伊朗核科学家被杀事件,但这无异于天方夜谈。今天再次回顾王阳明的这封劝降信发现,之所以劝降成功,与王阳明做了大量的功课和他的智谋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场战疫的胜败,这个领头人至关重要。
1517年正月,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他在给弟子的一封信中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说破山中贼易,只是为了烘托祛除人心中的“人欲” 更难。实际上,破山中贼远不是他说的那么容易。
南赣地区山麓千里,崇山峻岭,洞穴密布,只有飞鸟能和外界沟通。这自然是土匪的安乐窝,因为官兵来时,他们能轻易地化整为零,官兵一走,他们又重新聚合。四省组织过多次围剿,但收效甚微。
a\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王阳明来到后发现政府方面有三个致命的弱点。
第一,当地政府军毫无战斗力。
解决方案:从四省军队中挑选骁勇善战的士兵组成一支强劲兵团。
第二,政府里有盗贼的卧底。
解决方案:揪出卧底,戴罪立功。
第三,民匪一家。
解决方案:实施十家牌法。邻里乡亲连坐,相互监督制约。
在准备对付各省土匪前,他做了两件事:第一给中央的王琼写信,希望王琼让皇帝朱厚照授予他提督南赣军务的特权,使他成为南赣地区名副其实的军界第一人;第二撒网捕鱼,愿者上钩。向整个南赣地区的土匪散发《告谕巣贼书》,对土匪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动投降者,不予追责。赣州龙南的黄金巣武装、广东龙川卢坷武装被感化后,自觉放下屠刀,投效政府。
王阳明打仗,重点不在排兵布阵上,而在前期的谋划上。当他和指挥官们讨论时,他已胸有成竹。用他的心学来说,就是吾性自足,不须外求。
他明白他的特长不在战场,而在战场外,就是帷幄里的运筹。他的运筹和其他军事家不同,他把军事打击放在第二位,放在第一位的是 “攻心”。
b、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在整个南赣地区土匪中,几个带头老大是谢志山、蓝天风、池仲荣,他们是王阳明重点围剿的对象。这几股山贼傍山而居,占据位置险峻的山头,易守难攻。
谢志山和蓝天风,拥有江西赣州崇义的衡水、左溪、桶冈根据地。
桶冈四面万仞绝壁,中盘百余里,山峰高耸入云,深林绝谷,不见日月。不仅如此,桶冈内部还有一片适合种植番薯和芋头的土地。这是任何山贼都梦寐以求的天赐之地。所以如果桶冈山贼闭门不出,纵然二郎神下凡也没用,难度和登天相差无几。
王明阳第一步,写了一封招降书给蓝天风,声称在1517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亲自前往招降。在这之前,王阳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横扫了谢志山的衡水、左溪根据地。按王阳明的推断,蓝天风的桶冈部队希望投降,而被王阳明打败后逃至桶冈的谢志山和他的衡水、左溪的部队不希望投降。蓝天风对投降信并未回复。
十一月初一一早,王阳明一面声称去接受蓝天风的投降,一面布置几路兵力合力围攻。
十一月初一中午,蓝天风的根据地五处有三处失守。
十一月初一晚上,双方部队在桶冈交战一夜,最后政府军攻下桶冈。
蓝天风跳下万丈深渊,谢志山主动放下武器投降。
至此,衡水、左溪、桶冈全部被平定,王阳明耗时不足一个月。
王阳明可谓用心良苦,每一场战役之前,他都深思熟虑,尽量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他打詹师富,用兵五千人;打横水、左溪用兵一万人;打桶冈用兵一万人,所耗费的钱粮不过几千金。
c、定力的交锋
王阳明在南赣最厉害的敌人,就是拥有广东和平浰头三寨根据地的池仲荣。
心学虽然和程朱理学一样,把道德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但王阳明心学有一条:提升个人道德固然重要,不过用严厉的手段扫荡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
用他的心学来说就是,人人都有良知,盗贼也有。但他们的良知被欲望遮蔽太久,靠理论灌输,不可能让他们的良知光明。盗贼的良知,正如一面斑驳陆离的镜子,他们映照不出真美,必须要通过强大的外力擦拭。可他们不让你擦,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消灭他们。
池仲容就是那个良知之镜被遮蔽太久、斑驳陆离的人。
当谢志山、蓝天风等人迅速的覆灭后,一向自信满满的池仲荣不禁惊恐万分。他审时度势,用投降,来实现刺探虚实、缓兵之计、以毒攻毒。王阳明将计就计,对池氏兄弟表现出真心实意的招安。一边着手办理投降事宜以定匪心,一边调兵遣将、恢复元气。
1517年底,王阳明假意以谈降事宜相约,池仲荣为探明虚实,铤而走险来至赣州与王阳明会面。
1518年初,经过几次会面,王明阳确定池仲荣并无真心归顺之意。
1518年正月初三一早,王明阳借宴请池仲荣一行,趁其不备,一举抓捕池仲荣。
至1518年,让四省疲于奔命多年,而又劳而无功的南赣匪患被王阳明彻底平定,用时一年零三个月。
看王阳明的故事总是大块朵颐,心神荡漾,他的胸有成竹、足智多谋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我们也非常希望这个世界多几个王阳明,当世界不太平的时候,请他出来多写写信,让世界免于战争,让老百姓少受残害,但我们也深知,这样的人物是稀缺的。我倒是觉得我们的外交部天团领导应该集体学习阳明心学,将之发扬光大,为中国,为世界争取更多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