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整本书后,“为你,千千万万遍”千千万万遍的在我的脑海中回想。
忘不了那个兔唇的哈桑,忘不了那个追风筝的人,忘不了那个饱含童年回忆的阿富汗……
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故事。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有着和阿米尔相似的经历—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
他曾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上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他做到了,他用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他笔下的阿米尔虽在美国生活了数十年,却仍拥有根深蒂固的乡土人情。
“我曾以为我忘了这片土地,但是我没忘……也许阿富汗也没有把我遗忘”。
童年时期的阿米尔暗自与哈桑斗气,只不过是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父亲却因他是社会承认的一半,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哈桑。
这对阿米尔来说是不公平的,物质上的给予无法填补情感上的亏空,他越来越懦弱,胆小,自私。
父亲对此却只是一味的批评和不满,最后酿成了大错,哈桑被置于永无止境的黑暗中。
终其一生,阿米尔和他的父亲都在赎罪,但他们终于发现:赎罪并不必然等同于快乐。
其实,最应该感叹不公的是哈桑,但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责备的话,他效忠于他的父亲,他的主人,他的阿米尔少爷。
他为了任何人而活,唯独除了他自己。
他在阿米尔面前唯唯诺诺,却在遇到危险时独当一面。
他是个不起眼的哈扎拉人,是别人眼中丑陋的兔唇少年,却也是想要护阿米尔周全的亲兄弟。
然而,造化弄人,终其一生也等不到阿米尔的一句“对不起”了。
除了感伤哈桑之外,这本书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战乱了。
其实,对于阿富汗难民而言,他们不支持谁,也不像反对谁,唯一的愿望就是有一个和平的家园。
我始终不敢相信,恤孤院,一个本该奉贤温暖的地方,却成了孩子们的噩梦。
足球场,一个本该挥洒汗水的地方,却成了丧命区。
昔日的喀布尔,繁华光景一去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破败不堪,满目疮痍。
好在阿米尔带回了索拉博,总算可以为哈桑做一点事情。
但那些黑暗,那些污秽,藏在索拉博心里久久不能散去,他沉默不已,拒收来自新世界的善意。
好在他看见了风筝,他的内心之门重新开启。希望他能重获新生,野蛮生长。
哈桑,你看见了吗?
索拉博和你一样,勇敢坚强,温柔善良,他愿意再拾起你丢失的风筝,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