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现代平面设计源于瑞士风格(Swiss Style)毫不为过。瑞士风格是现代设计的一场革命。如今我们看到的海报,广告,插画,商标甚至家具,电影,建筑,电子产品外形都或多或少收到这场设计革命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瑞士风格在俄罗斯,荷兰和德国同时发起。彼时它还有个更大名鼎鼎的名字“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50年代时这股风潮在瑞士到达兴盛。它强调干净,客观,易读。这样的风格下将无衬线字体(sans-seif)推广开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Akzidenz Grotesk。
这种风格,其实我们可以从字体的变化中窥见一斑——和上面两种字体相比,无衬线字体更加中立,没有性格,我们可以说“百搭”。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无衬线字体广泛应用于商标,广告,海报还有很多默认的手机字体中。
在这场运动中我最感兴趣的是Josef Müller-Brockmann。现在史书提到他,都会提及二战和冷战以及欧洲动乱给他造成的关于“rebuilding and rethinking”的思考。Müller-Brockmann给平面设计推开了新的大门,正如密斯之于现代建筑一样,他给了平面设计新的思路。
他十分重视秩序,在作品中总是井井有条的排布他的元素们。他认为所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美感都是和谐的,可测量的(他的这部分观点,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和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有异曲同工之处,或许我们可以说,那个工业化兴起的时代里,已经出现了对于美的量化和推广的思考)。
他的客观和理性的表达在为Zurich Town Hall做的musica viva 海报系列中达到了新的巅峰,一方面他开始使用不对称布局,其次他对于数学行的运用更加彻底,更不要提他大胆的使用了黑白图形来代替手绘插画,这些都让这一系列作品称为艺术史的经典。
让我们再来看下从几何角度分析的这张图:
1955年,他为Tonhalle 制作了同样堪称经典的“贝多芬音乐节海报”(The Beethoven poster):
让我们再看下这张海报的另一面:
Müller-Brockmann认为古典音乐的创作思维和数学有着某种共性,也就是古典音乐的严谨性。他用可视化的结构语言表达了音乐的和谐:从“唱片”的意向而来,由黄金分割而起,在层层扩散中,每个圆弧的宽度又遵循等比数列(1,2,4,8...),无一处不精巧控制,让我想起上学时候老师的话:任何一条线都要有原因,任何两条线都要有关系。
Akzidenz-Grotesk频繁出现在Müller-Brockmann的设计中,和他有逻辑性的布局,结构相得益彰,正如开始我们说的:它客观,不带感情色彩,中立,干净。
同样在50年代,在Akzidenz-Grotesk的基础上,瑞士风格的无衬线字体家族迎来了Univers。而Univers的诞生又为1957年Helvetica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而起初它被称作Neue Haas Grote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