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莫里哀情史》(法国剧作家,莫里哀1622~1673)
第二章:《莫扎特传》(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 1756~1791)
第三章:《摩托日记》(阿根廷革命家,切·格瓦拉 1928~1967)
第四章:《莎翁情史》(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
第五章:《卡拉瓦乔》(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 1571~1610)
第六章:《复制贝多芬》(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
第七章:《最后一站》(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1828~1910)
第八章:《造物弄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1809~1882)
第九章:《另一个大仲马》(法国作家,大仲马1802~1870)
第十章:《卡夫卡》(捷克作家,卡夫卡1883~1924)
————
名人传记电影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影类型,下面选取其中十部点评一下。
————
1《莫里哀情史》(法国剧作家,莫里哀1622~1673)
这部电影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华丽的视觉效果,让观众甚至忘了进入莫里哀的内心世界。现在很多观众都希望导演能别出心裁,以小人物为牵引,运用现代主义艺术手法,描述伟人一生的某个片段,不必注重剧情的完整和波澜壮阔。而我不以为然,对于一个深深崇拜伟人又并没看过太多传记电影的初学者来说,没有把伟人的生平故事加上艺术点缀重现给后人更令人兴奋的事了。
所以,我强烈支持《莫里哀情史》这种类型的电影,不必那么煽情和技巧,运用完美的编剧能力去展现一位名人的一生是上上之选。莫里哀幽默又机智的表演让我融入其中,分享其智慧和快乐。
那段时期,《放牛班的春天》《天使爱美丽》《小淘气尼古拉》《莫里哀情史》等片让我对法国电影的喜爱有了质的飞跃。
本片中几位女主角表演都很不错,Ludivine Sagnier扮演的那位声音性感又自恋的女贵族更是美艳绝伦,我还期待着莫大帅哥去调戏她一下,不过,这种事没有发生……从艺术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完成了它的使命,在逗我们开心的同时展现了莫里哀玩世不恭的一生。
————
2《莫扎特传》(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
《莫里哀情史》带给我的是视觉熏陶,《莫扎特传》留下的是听觉享受。神奇而又悦耳的旋律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体。
在演员的表演上,演莫扎特的主角超过了莫里哀。他不仅诠释了莫扎特的喜与乐,也展现了莫扎特的惧与悲。
我们在听不到莫大帅哥(怎么又是莫大帅哥?)充满个性的笑声时,看到的是他的恐惧和彷徨,特别是萨利埃里戴上假面去找莫扎特,命令他为自己写安魂曲的时候,莫扎特的艺术灵魂已被恐惧勾去,留下来的只是凡人一般的身躯,他像个孩子似的需要有人保护和安慰。
他虽然是个天才,但比起贝多芬,他更容易被恐惧打倒,如果说贝多芬是百炼而成不死的钢,莫扎特就是从天而降娇贵的玉,注定两个人在面对惨痛时的不同结局。
看这部电影,我们主要的目光集中在莫扎特的音乐天才上,可以说,他是为演奏而生的,但在作曲的内涵和影响力来说,他无法超过后辈贝多芬。
我一直觉得奇怪,莫扎特在参加化装舞会时疯狂地演奏时,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正太一直拥有一个怪怪的表情看着莫扎特,导演反复给他特写,不知是何用意?从年龄上来说,和贝多芬很吻合,这不仅使我有了遐想,但贝多芬小时候的样子我知道啊,和这小孩又不像,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
3《摩托日记》(阿根廷革命家,切·格瓦拉1928~1967)
除了感动,只有感动,看《莫里哀》是开心,看《莫扎特》是赞叹,看这部戏就只有了敬佩和怜爱,以及淡淡的忧伤。
我以前认为格瓦拉一生如此充满冒险奇遇,而他又是双子座,应该是和莫扎特(水瓶)一样,是个才华外露的人。
看了本片才发现,格瓦拉很有素养内涵,也许内心激情澎湃,但是为人处世朴实而随和,并没有过分展现个性(特别是与同伴艾伯托对比),反而有些害羞,也算是我喜欢的类型,只是他内心中的理想主义光辉更像是水瓶而非双子。
特别是影片的后半部,当格瓦拉了解到整个南美的哀伤绝望之时,他那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壮志,让人不得不感叹,他默声不响地捐出了自己仅有的钱,当同伴在船上风流快活的时候,格瓦拉脑海里只有整个天下和黎民百姓。
在他哮喘着倒下的同时,所有观众的心都被眼前这位完美人物抓住,为其喜而喜,为其悲而悲(遥想这种感觉,当年看《天龙八部》的萧峰,看《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看《帝女花》的崇祯时都曾有过)。
虽然影片只取材于格瓦拉革命前的插曲,但是足以让路人爱上他,尤其主演长得还那么像意大利球星吉拉迪诺。
————
4《莎翁情史》(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
如果《莫里哀情史》是美国人拍的,应该也能进奥斯卡,虽然《莎翁情史》获奖,但我并不认为它比《莫里哀》优秀,无论从场景还是演技上,它都要略差一点。
也许是《莎翁》在投资上要大一些,毕竟它的场景后期搭建的比较多,而《莫里哀》的场景取自法国现有的文艺复兴建筑。莫里哀死的时候,莎士比亚才6岁,但是从才华和影响力时,他完全超过了前者。也许就是因为更伟大,所以导演拍他的戏要显得压力大些。
从莎士比亚黑呜呜的手指甲、在家里不拘一格的动作、勇敢浪漫地追求爱情来看,他和莫里哀一样,连骨子里都是诗人。
我有时在想,这么多伟大的人物如果出现在今时今日会怎么样?这样就热闹了,达芬奇、莎士比亚、牛顿、特斯拉、爱因斯坦、卓别林、希区柯克、迪士尼、黑泽明、手冢治虫汇聚21世纪,估计这世界每一秒都充满着传奇。
言归正题,莎翁的戏剧中我比较喜欢《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威尼斯商人》,他的剧作在用词和句式上都很天才。By the way,我很喜欢英式幽默。
————
5《卡拉瓦乔》(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1571~1610)
很巧,今天(初稿日期9月29日)正是卡拉瓦乔的生日,正好纪念一下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画家的电影中,我好像只看过这一部,达芬奇(没买到)、拉斐尔(没拍过?)、米开朗基罗(又没拍?)、勃鲁盖尔(还没拍?)通通没看过,毕加索和梵高的电影网上有,但我还没买到。
总之,这么喜欢画家的我,居然只看过卡拉瓦乔的电影,真不知道是我孤陋寡闻还是卡拉瓦乔幸运。(2018年按:后来又陆续看了戈雅、达芬奇、梵高、透纳、雷诺阿等多部画家的传记片。)
我很喜欢文武双全的人,像中国的周瑜、嵇康、李世民、李白、辛弃疾,这些都是上马能战下马能书的人,终身学习他们。
西方的艺术家好战的也很多,卡拉瓦乔、拜伦、普希金这些都有着好战基因,带点骑士精神,什么事无法解决了,就决斗一下。
有史料记载:“他干两周的活儿就能挎剑大摇大摆逛一两个月,还有一个仆人跟着,从一个球场到另一个,总是准备争吵打斗,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狈之极”。
这样的人估计射手座女孩比较喜欢,每天生活在动乱之中……
因为扮演卡拉瓦乔的人神态酷似罗嘉良,所以我看这部戏时非常投入,无论是他给同性恋水果篮男孩画画还是《召唤使徒马太》中的光源诞生,都给我十足的惊喜。不过,后半部涉及宗教和政治的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看得比较没劲。
————
6《复制贝多芬》(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
还是要和《莫扎特》对比一下,很明显,《莫扎特》写的是故事,《贝多芬》写的是心情。
本片集中写了贝多芬的晚年,而且几乎没写他的朋友,除了影片中的线索人物安娜,一个为贝多芬抄谱的女学生。众所周知,贝多芬性情十分古怪,不受邻居喜爱,甚至被称为地狱中的恶魔,而贝多芬却又我行我素,丝毫不顾及别人感受,与莫扎特晚年的内敛相比,贝多芬显得十分狂躁和放肆。
在后人眼里,这无可厚非的说是天才的真性情,但是对于当时环境下的穷苦邻居来说,贝多芬无疑是个灾难,只要有他存在,别人就无法安乐地生存下去。
从他的字迹就可以看出。有一次我看了贝多芬本要写给拿破仑的《英雄交响曲》的原稿,上面原本的赞颂之词被愤怒的贝多芬画得稀巴烂,这场景像不像老顽童周伯通的杰作?也许只有悲惨的射手座的人能干得出这件事。反观之,像贵族家庭出生的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的原稿,则显得清秀亮丽,具有贵族风范。
本片采取的是和《摩托车日记》一样的片段式写法,更重视心灵感受,我不是去指责这种剧作法,但如果真的能每部作品都能达到《摩托车日记》那么引起共鸣,也就值得称赞了。
————
7《最后一站》(俄国作家,托尔斯泰1828~1910)
因为是新片,我只看了一遍,后面三部也一样,除了《卡夫卡》,其他都是今年才引进的。托尔斯泰是个很伟大的作家,在世界名人榜的作家一列中,他仅次于莎士比亚进入前一百名。
他带给世间的奇迹不仅仅是《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和《复活》三部巨著,而且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博爱精神,这一点很像雨果。
此人年少时也是个问题少年,罗曼·罗兰不遗余力地写着托尔斯泰年轻时的堕落,然后写他如何从一只茧变成了一只蝶,这就是托尔斯泰自我的救赎和进化,相当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道德转变。
对于一位曾经给予自己写信支持的伟人加偶像,罗曼·罗兰的客观更让人看到了多面的托尔斯泰。很可惜,这部电影和《贝多芬》一样,只描写了托尔斯泰的晚年,依旧是从一个小人物的眼中看伟人,双线出击,而并非采取直接写法。
我还是喜欢传统的直面描写,因为我对西方的名人认识不够,还没达到旁敲侧击、融会贯通的境界,也许是因为西方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比较了解之故。反言之,如果他们看我们描写关公和孔明的电影,不正面写他们,却从廖化的角度看,肯定也看不懂吧——但我却会看得更津津有味。
————
8《造物弄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
之所以把这几部电影放在一起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心理描写为主的艺术电影,如果没有好的耐性和兴趣,很难继续看下去。
不知为何,我最近看谁都像罗嘉良,扮演达尔文的演员居然也像。卡拉瓦乔眉宇间的神态像,达尔文的鼻子和嘴很像……看《卡拉瓦乔》时,我目不转睛就是为了跟随“罗嘉良”的神态四处游走,看《造物弄人》我兴致勃勃也是为了跟随“罗嘉良”的嘴角听其说话。
总而言之,这两部电影都不算传记影片的佼佼者,因为观众的目光居然只是围绕着自己偶像的代替品,而非对电影本身的热爱,可见剧本上已经失败了一半。
我还喜爱影片中的一些可爱的小插曲,比如达尔文给女儿讲的那几个故事,无论是火地岛的野人还是小母猴安妮,都引人注目,妙趣横生,还有他和他表妹兼老婆的爱情,起初的争端并不好看,后面的和好才温馨。(和《最后一站》中托尔斯泰夫妻的由分到合异曲同工)
————
9《另一个大仲马》(法国作家,大仲马1802~1870)
也许有人喜欢看这种爱情片,相比之下,我更希望看到私生子小仲马因《茶花女》轰动全国而与大仲马相认的故事。
《莎翁情史》中莎士比亚和他老婆自己上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爱情,《莫里哀情史》中莫里哀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真正的生活喜剧,甚至下一部《卡夫卡》中,卡夫卡都进入了一个不知名的恐怖世界里,而充满浪漫奇遇的大仲马故事,却显得平庸无奇,只是一场并不浪漫的恋爱?又是小人物的烘托?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很明显应该是大仲马的助手奥古斯特•马凯。
我听到影片中提及到“基督山”的名字,先是振奋了一下,希望能看到一些好玩的事情,结果只不过是个揭穿假面具的舞会。虽说结局写了政治斗争,有了些打斗场面,但总的来说,我们看不到大仲马的灵魂所在,想当年我看《基督山伯爵》时可是把主人公当成令狐冲了呀!而这部电影完全没有惊奇。一直期待他的宝贝儿子出现,结果也失望告终。
————
10《卡夫卡》(捷克作家,卡夫卡1883~1924)
史蒂文·索德伯格是很著名的导演,但这部描写我偶像的电影,我却没有看懂,不知道是卡夫卡比较晦涩还是导演比较晦涩,总之,影片压抑的气氛和平庸的情节让我无法融入其中。
也许有人要说,你既然不喜欢压抑的气氛,何必喜欢卡夫卡?我却说,我喜欢卡夫卡的想象力,喜欢他的表现主义,同情他的人生,但是本片卡夫卡没有给我什么让人怜爱的模样(格瓦拉我可是怜爱了好一阵),选才也未免也无趣了,也许是过于深奥,也许是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就是如此无趣,所以,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就是这些。
不过,激情澎湃——那是拜伦和海明威的故事,绝对有你意想不到的震撼。我自思,确实如此,不应该对卡夫卡诸多挑剔了,他自己也说,“一切障碍将粉碎我!”也许,想看《变形记》的那种神奇,我应该去看《骑鹅遇险记》;想看《城堡》的那种神奇,我应该去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看伟人传记电影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既加深了对伟人的认识,又欣赏了电影的艺术,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偶像出现在电影银幕之上。(2018年按:近几年,透纳、戈雅、图灵、乔布斯、扎克伯格、丘吉尔、塞林格等人的故事也被搬上荧幕,等有机会再好好聊一聊。)
2010年9月29日初稿 2018/7/1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