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的一篇“专访旅行青蛙制作人”的文章(点击阅读)对于所有养青蛙的爹妈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你含辛茹苦养大的佛系青蛙竟然会死,而且还有可能被肢解在自己家的院子里。
游戏的制作人想必是个变态,竟然还敢在采访里还有理有据地介绍自己如何设计出这样看似佛系实则令人胆寒的休闲小游戏。
因为我的女儿死了,我也要让大家体会到失去的感觉。
变不变态!
此篇专访一出立刻引起了疯狂转发,养蛙人一片哀嚎,心痛得无法呼吸,纷纷表示要卸载游戏。
没办法,最近这只青蛙太火了,各家纷纷都在利用各种姿势蹭这只蛙的热点。从鸡汤到美食,无所不用其极。连续被刷屏了一个星期,非常审美疲劳。
我相信每一个养蛙的爹妈对自家的蛙蛙都是真爱,毕竟儿行千里母担忧,儿不出门又担心宅傻了。
长这么大从来没这么操心过。
于是操心的蛙爹蛙妈们给这篇文章带来了空前的浏览量:
这篇发于25号早上11点的文章,到了当日下午以1秒1阅读的量级增长着。
青蛙会死的消息迅速传播,阵地悄然从微信朋友圈转到了微博。感激蛙爸娃妈们私信微博大V,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心痛!
于是在微博营销号的加持下,“旅行青蛙会死”被送上了微博热搜前五,并在25号晚上8点到11点占据了微博热搜的第一名。
好了,鹿晗、奶茶妹妹大概要气死了,大活人赶不上一只可能会死的青蛙。
想必营销号们也很感激这只青蛙,因为它又带来了不少流量。
大概有人看出了文章中的端倪,凭着蛛丝马迹开始了辟谣之路。辟谣的关键点如下:
1.拙劣的日语出自google翻译。
2.游戏制作人的配图是岩井俊二。
3.官网根本没有福本澹生这个制作人。
吓坏了的养蛙人可算等到了辟谣消息,惊吓转为愤怒,他们纷纷找到消息的源头——微信公众号,加关注问候亲人,取关。
事实上,除了微博,qq空间也有不少转发。于是本次的传播路径大体是这样的:
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营销号转发——回流至微信。
青蛙会死的消息确实是假的。只要你不卸载游戏,你的蛙陪你到天荒地老!
小编千方百计,找到了焦头烂额的原作者,他表示了他的烦恼: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是作者万万没想到的,失控的局面背后大抵是低估了玩家们的真心以及青蛙的热度。
但是在转发之前,想必大部分人并没有留意文章中故意留下的后门,也就是所谓的辟谣蛛丝马迹。
评论里暴露了作者的真心,这就是篇模仿洋葱日报社的搞笑文。
发表该文的公众号一贯风格便是洋葱体,喜欢生造出詹姆逊教授、福澹(跟复旦没有关系,别瞎猜)等人说话。而且就是个只有200关注左右的个人号,没有兴风作浪的理由。
感谢自带流量们的大V(营销号),让作者体会到了什么叫人怕出名猪怕壮,毕竟上一次微博热搜不容易,除了过年大概也没人这么问候他亲戚。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作者苦恼如何收场之时,解释之词已经淹没于“造谣死妈”的网络暴力之中。他们并不管初衷如何,发泄心中的愤怒成了此刻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为什么一则谣言可以如此逼真?究其原因,这篇小谣言符合了类似文章逼真的四大要素:
1.名人背书。(如文中杜撰的制作人)
2.外文翻译增加考证成本。(不管是哪里找的洋文都管用!)
3.理解成本低。(开篇点题,内容很好理解,有煽动性却能从某种程度上自圆其说。)
4. 蹭一波热点。文章添加的各种元素完全切合了趣味性、轰动性、吸引力的要求,符合大家的口味,容易快速传播。
谣言不是为了说服人,而是为了诱惑人。谣言也从来不缺受众。
通过严肃考证的文章反而没什么戏剧性,失去猎奇的可能,从而失去传播的优势。
最后,送上作者的辟谣的一席话:
首先,青蛙会死,每一个字都是我乱编的。今天莫名其妙火了,熟悉我这个号的老朋友都知道这里只是我写诗还有胡说八道的地方,也不是第一次,也没什么人看。今天早晨起来觉得想法有意思,半个小时就把文章写了出来,本来是小圈子乐一乐的,没想到上微博热搜了。 我自己连微博都没有,还是朋友告诉我才知道的。 大家就图一乐,以后鉴别谣言一定要小心,我这粗制滥造的都容易有朋友中招,那些精致的更要小心了。 "悬置判断"是进入哲学之门的第一步,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与君共勉。
愿你不造谣,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