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花钱》不会告诉你现成的投资建议,事实上,想要一劳永逸的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尽管这是无数人前赴后继、不懈追寻的目标。这本书指给你的不是一条通达的捷径,(捷径这东西就像“赚钱”的广告语一样,怎么听都像是骗人的夸夸其谈一样不靠谱),不是关于各种模型的精妙的演算一场教科书式的分析,而是从经济生活中无法忽视风险偏好、效用的个体差异等入手,把习以为常的消费逻辑中虚无缥缈的“感觉”具象化成有迹可循的思维路线。
为一场购物节冲动的“剁手”或一项失败的投资懊恼,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虽然每一次失利后,都会在“事后诸葛”的分析中决心悔过,却总避免不了再次面对相似选择时丢盔卸甲,苦口婆心的良言几乎等于白费口舌,总能被形形色色的借口搪塞过去。在你进入花花绿绿的K线编织的世界准备大干一场之前,一起跟着野口真人重新审视一下金钱,以及,自己。
关于投资与投机
“会花钱”的问题被分解成如何分配消费、投资、投机这三个钱包的方法的问题。当身边的朋友谈论“投资”时,暗自期许的大多是“投机”——最“简单粗暴”的一种。两者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投资的对象自身有“赚钱的能力”。依据这个标准,大概投资潜力最大、“永远不会背叛的财产”只有自己。“世界上始终只有货币价值,而没有个人存在的价值”。为了避免被冠上“拜金主义”的名头,这句无情的格言倒不如换个角度理解“人的价值,不是由他拥有的现金总额决定的,而是由他创造现金流量的大小决定的。”对企业来说,投入程度依次递减的“人、物、钱”的排序对于个人来说给也同样适用。与其在投机的世界里战战兢兢、斤斤计较,跟着变幻无常、起起伏伏的市场上蹿下跳,倒不如把精力和资源投给自己。
净现值
学会用“净现值”的思维理解价值背后的逻辑,就不会在处置房产时陷入到对“更高的价格”毫无根据的狂热中去,那个在心里被设置为底线的“成本价”,在此时的市场眼中已经如“标错价的商品”一般无人问津;也能够理解“位置决定一切”的购房金科玉律中“位置”背后的含义——综合了独特气候形成的聚集人流和财富的“魅力”,而非大脑中不切实际的“期望”。经济学理论是有血有肉的社会实践中高度凝练的智慧,把几乎一切难以琢磨变数都固定在了“折现率”里。这个连接着现在与未来财富两端的比率,核心直指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风险。
风险
除了用统计学中方差/标准差等一系列概念理解和衡量风险的技术手段之外,野口真人让大多数非金融从业人士获益的大概是对风险的态度。见到“风险”就绕道而行的做法并不可取。选择“0风险”资产配置的方式,除了在盯着账户余额时获得的心里安慰以外别无益处,只让自己和现金一样,变成了闲置资产。对不确定性的规避是人之常情,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固然稳当,却同时失去了可能的乐趣和激情。缺失了“勇敢挑战不确定性的精神”,就像给病人用了只含氧量100%的氧气瓶,失去了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力。来自风险的刺激让紧张感保持适当的活性,就像野口真人所说“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享受人生,我们要承担风险,走过生命中的高峰和低谷,这样才能品味到超越寿命的人生。”
极端的风险厌恶和风险偏好者虽不多见,但我们中的大多数却都有在面对诱惑时从“保守派”阵营“临阵倒戈”的经历。这其中有功不可没的“内奸”——概率。
概率
“概率论可以说是一门‘神学视角’的学问,每个人在神看来,都不过是众多样本中的一个。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很难客观的将自己当作样本来看待。”野口真人在《学会花钱》中道出了概率给我们设置的所有混淆视听的障碍的根源。一起看看那些概率和我们玩的小把戏:
——在众多概率陷阱中最具诱惑力的赌徒谬误:我一直输到现在,也差不多该赢了吧。这种对“回归平均”的曲解和面对损失时的“故意冒险”,大概就是无数人在博彩中赔个底儿掉的最大原因。如果身边有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朋友,这本书应该是解脱他于“执迷不悟”一份不错的礼物。
——“人们倾向于对较低的概率反应过度,对较高的概率反应不足”,这个论断大概能让被朋友圈里推销人寿保险的“恐怖言论”刷屏的人,从被刻意营造的紧张氛围里松一口气。
——忽视先验概率:我们常常在“大数据”面前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比如:看到在外汇市场上创造奇迹的“渡边太太”就急着入市的人们,忽略故事主角只是队伍庞大的同类群体中被神选中的例外。就像因为对飞机失事的恐惧选择汽车出行,反而遭受更大伤害的人们,因为飞机出事一样是被神选中的小概率事件——尽管是死神。
在经济社会里,还有另一个影响我们判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时间。
时间
像本川达雄在《大象的时间,老鼠的时间》中描述的一样:“关于时间,人类受到了外界的封锁。”我们对时间感知能力的薄弱远比想象中差劲的多。“与现在间隔时间较短,人们感受到的效用会大幅减少;若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效用减少的幅度会渐趋平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相对于在时间上有极大优越性的绩效工资,我们却更青睐年功序列工资,尽管两种工资总额的净现值相同,虽然提前到手的绩效工资可以产生更丰厚的投资回报,人们却仍然在“直觉”的驱使下浑然不知的做出“不科学”的决策,让情感判断的失误占了上风。
关于时间的另一个启示是,现在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将来不一定有同等的价值,因为将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人,对效用的感受也会不同。我们常常会抱着“珍惜”的想法,把一件华丽的首饰、一支精妙钢笔束之高阁,觉得唯有在某个神圣的“未来”才配得上这份钟爱,直到时光荏苒,当初的小心翼翼变的不咸不淡。
为了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对当下做出妥协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让渡现实利益却是一桩“舍本逐末”划不来的生意。对金钱的重视本该只为“为我所用”、取悦自己。更何况我们无法预设自己变成“有钱人”之后心理,但考虑到人“永不满足”的天性,被忽视的现在和理想中的未来之间的距离绝不是金钱就能缩短的,所幻想的“无忧无虑”的未来恐怕只能永远存在于期望里。
现在,就是全部;现在,就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