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天生是积极的,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什么事情都想要尝试。看到不认识的东西都要去摸摸,甚至还要用嘴巴去咬。因为是“第一次”,就会有危险,有错误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都出于各种考虑,这不行,那不可以,这个很危险,不可以动。有的干脆将其抱在手中不撒手,不给孩子“作案”的机会。 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失败感,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然后就畏手畏脚,不敢去尝试,不敢去探索,最终扼杀其好奇心。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1] )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习得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消极地面对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成因不单是生活情况的改变,或是特殊的生活体验,服用药物有时也会造成这种心理困境。
大家都记得泰国有很多大象,当你们看到大象被一根细小的绳子拴住的时候,是不是也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当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细小的绳子拴着,经过几番挣扎,发现根本无法逃脱,于是就不再挣扎,打消了抗争的念头。迟到长大之后,有能力轻而易举地去挣脱拴住它的绳子,也没有去尝试过。
既然我们知道“习得性无助”的危害,如何在养育小孩的时候,有效地避免呢?
当孩子有无助感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是有责任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因为孩子比较小,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破坏性,或者有安全隐患。作为家长如果一味地去阻止,去呵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都不对。所以在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旁边加以帮助,以助他获得自信。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偏科的原因,或英语不好,或数学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大家也曾有尝试,但是都因失败告终,沉重的挫败感,让自己感到很无助。然后就给自己贴个标签:“天生不是学英语的料”,“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我们自己尚且如此,何况小孩呢?所以要想尽办法不要让孩子一直面临长期的学业不良,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做有破坏性的事情,也不要对孩子做出消极的评价。小孩在1到2岁的时候,会把拿在手上的玩具拆掉,还会用脚去踩;有时候还会拿着玩具乱扔乱砸。作为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有所谓的“暴力倾向”,其实孩子只是想体验一下用脚踩玩具的感觉,喜欢听砸东西时的声音。如果喜欢砸东西,可以购买玩具小鼓,让其敲打等等。
做好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如果某件事做成功了,是因为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而非什么天才天赋。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作为家长我们要告诉孩子,你是很聪明的,只是学习方法不对,或者还不够努力等等,而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神童”,“天才”,“问题孩子”。
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把大把时间花在刷抖音,除了一时的欢快,不会留下什么,只是作为一种流量被他人利用。如果把时间用在读书,或者提升某一门技能,或许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自己做人生抉择的时候,就会有大的格局,做出好的选择。
在消极的暗示下会出现一系列消极的结果:
低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它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帮助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对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得性无助”学生在生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消极定势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低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